2011年2月份可谓是佳节盈门。先是过了春节,接下就是2月14西方情人节,继续下来是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不过,不知大家是否知晓,元宵节其实才是中国的情人节。
为什么说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呢?
元宵节又名上元佳节,“元”就是“上元”,是新年里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宵”就是夜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太阳属阳,月亮属阴,月亮是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征物。吞月而孕的传说,梦月而孕的故事,在古代非常的流行。在古代,封建礼数森严,虽女子在深闺大门不迈,二门不出,但元宵节却需女性抛头露面出门来祭拜。妇女们在这天祭拜紫姑神,跳踏歌舞,为祈求婚姻家庭和谐,传宗接代。
其中踏歌是古代元宵节重要的仪式之一。在《辞源》里解释为:“连手而歌,以足踏地为节奏。”可见为一种集体舞蹈,需为女性来唱跳,现今已经失传。而流传至今的,有一个类似的仪式叫“走三桥”。就是说,妇女们在元宵之夜,要成群结队的走过三座桥,去祛病求子。因为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阴气最盛,而女性最主要的使命就是繁殖后代。所以这一天最适合女性来敬拜祈福。
于是在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元宵节也成为了妇女们极难得的社交机会。这一天,妇女们就从深宅大院中走出,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化上自己最满意的妆容,加入了元宵佳节。少女们皆在这个节日里相约出门,明为观灯,实为看人,眼观四方、耳听八路地寻找着自己的心上人。唐代张萧远有《观灯》诗:“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歌钟喧夜更漏暗,罗绮满街尘生香。”可见妇女通宵达旦涌上街头狂欢的盛况。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这首元词描述了元宵节当晚的景致。一边是“灯火辉煌”,一边是“情恨难长”。为什么“难长”?因为一年里只有在这几天少女们可以相约出门,在观灯的人群中寻找自己的心上人。如果在有限的时间里,错过了,搞不定,那这一年都不会再有这么好的机会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辛弃疾的寻找。“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是欧阳修的失落。
元宵节在古代民间承载了“传情”的任务,这个节日的法定时间也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延长。汉朝的时候,元宵节只有一天。唐朝,假期被定为三天,到了宋朝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在明清世情小说中常见这样的描述。话本《张生彩鸾灯传》就为我们讲述了元宵节成就婚姻的故事。太尉的偏室李氏不满自己的婚姻,在元宵之夜故意遗漏香囊红帕,上写“得此物有情者,来年上元夜见车前有双鸳鸯灯可相见”字样。东西恰好被一位叫张生的秀才拾到,心生爱意,便与第二年元宵夜在约定地点等候,果然见到挂有双鸳鸯等的车子。张生勇敢对诗相见,最后相约私奔,去了异地开始了新的生活。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走到金平府正赶上正月十三,还不到正日子,可是晚上就已经开始点灯了,名曰:试灯。唐僧被邀请多住了两天,天天晚上出去看灯,到了正月十五,终于被三个犀牛精捉去了。四值功曹说,那是因为唐僧“宽了佛性,在此贪欢”造成的。“双双美女贪欢,对对游人戏彩。看不尽的花容玉貌,佳景无穷。”(《西游记?金平府元夜观灯》)一个取经的苦行僧,看了这么多不该看的,那还不受惩罚?明是观灯,实是看人。在描写元宵节的古典诗词里,无一例外地都写“情”。“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这是清朝诗人董舜民写的大家小姐与“檀郎”的情。明朝文人阮大铖写的《春灯谜》描写了韦节度之女影娘与美少年宇文彦在灯会上一见钟情、继而定情。赵树理的小说《登记》写新中国的自由恋爱,也要把艾艾和小晚的情事写在正月十五看花灯的晚上。
元宵夜,有“定情”、有“别情”,有“一见钟情”,还有“偷情”。《金瓶梅》里的西门庆选了这天晚上偷会李瓶儿;《水浒传》里的宋徽宗也拣这天去会李师师。从这点来说,元宵节比七夕——这个让两地分居的夫妻相聚的日子更适合做中国的“情人节”。
关于中国情人节的说法多种多样,如果您对此专题有更多的观点与看法,欢迎您点此进入论坛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