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你是沿海居民,如果补碘不当,仍有可能缺碘,妇女和儿童是碘缺乏病的高危人群,缺碘可造成的最大危害是智力缺陷,严重者不可恢复。
5月15日,我国第18个“防治碘缺乏病日”,宣传主题为“坚持科学补碘,预防碘缺乏病”,当天,由省卫生厅、省经贸委等12个部门联合主办,省疾控中心、省健康教育促进中心承办的宣传活动,在福州西湖广场举行。
记者从我省防治碘缺乏病宣传活动上获悉,目前,全省84个县(市、区)中,已有81个县(市、区)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目。
省疾控中心专家表示,根据科学监测,目前我省居民的碘营养水平是适宜的,不能因为福建地处沿海地区就想当然地减少碘的摄入量。碘缺乏将导致智力发育等方面的疾病,防治碘缺乏病,最好也是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食用碘盐。
碘盐 沿海居民也要吃
“沿海居民饭桌上不缺海产品,多食碘盐会不会碘过量?”一些福建居民认为没有必要食用碘盐,其实并非如此。
通过对沿海四省市(上海、辽宁、浙江和福建)的总膳食进行调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于2010年5月发表中国食盐加碘和居民碘营养状况的风险评估”,指出,沿海地区居民即使食用加碘食盐,尿碘水平也不高于其他内陆地区,部分沿海地区孕妇发生碘缺,乏的风险较大。
同时,对沿海居民正常膳食的碘摄入量的调查证实,烹调后加碘食盐对碘摄入量的实际贡献率四省市为57%~97%,因此如果食用不加碘食盐,绝大多数居民(97.6%)的碘摄入量达不到碘的推荐摄入量。
海产品的碘含量是要高于陆地产的食物,比如紫菜和海带的碘含量是最高的,但是碘营养的调查发现,目前沿海居民海产品(海带、紫菜和海鱼)消费量和消费率很低,膳食中只有1.6%~3.0%碘来源于这类食物,也并非每天进食,因此只靠进食海产,是不能满足人体每日对碘的需要量。这就需要我们坚持科学食用加碘盐。
保碘 盐最好现买现用
“既然天天要吃盐,那就多备点,反正盐不会过期!”经历了日本核泄漏事故引发的“谣盐”事件,不少沿海居民的家里堆了很多盐。的确,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化学性质稳定,不论存放多久,咸味都不会变。不过,在储存过程中,其中的碘却会发生变化。碘在光照、风吹和受热的情况下,都会因氧化而分解,因此,碘盐存放时间不宜过长。
日常生活中,碘盐最好现买现用,如需大量储存,应注意开封后要把盐倒入有色的玻璃瓶或瓷缸内,加盖后存放在避光、干燥、远离热源的地方,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碘”。
□延伸阅读
孕期和哺乳期
每天补碘200微克
碘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素,当摄入不足时,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障碍。碘缺乏病不仅表现为甲状腺肿大、克汀病、聋、哑、瘫痪,最主要的危害是影响胎儿的脑发育,导致儿童智力和体格发育障碍,造成碘缺乏地区人口的智能损害。
碘缺乏引起的智力损害之所以“青睐”孩子,主要是因为大脑的发育成熟主要是在母体内及婴幼儿期。如果孕妇缺碘则会影响其生殖功能,出现流产、死胎等,即便保住了胎儿,其大脑发育也将会受影响。此外,对于正常的成人来说,如果少量缺碘,可通过反馈调节使甲状腺细胞得以补偿性增生,从而维持体内甲状腺素的正常含量,但婴幼儿、少年儿童处于身体发育阶段,机体功能不够完善,自身调节和保护机能较差,即使缺少量的碘也会比较敏感,受害程度也会比较重。
碘缺乏所致智力损害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隐蔽性。受害者没有任何机体感觉,以至于智力严重受损都浑然不觉,这也就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二是敏感性。碘缺乏不管其严重程度如何都会对智力造成相应的损害。三是广泛性。碘缺乏地区和人群比较广泛,且在缺碘地区,儿童智力损害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受害的孩子往往表现为呆小症,不仅智力低下,而且面容呆傻丑陋、身材矮小、食欲不振、行动迟缓,重者还会出现聋哑或瘫痪。
孩子碘缺乏重在预防,首先是孕期和哺乳期妇女要注意补碘,国际推荐的碘营养素每天需要200微克,低于这个标准就会出现碘营养不良。所以除每天食用适量的碘盐外,还可多吃些海带、紫菜、虾皮等含碘量高的食物。孕妇在围产期还可实行全程尿碘监测,掌握孕产期的碘营养水平,一旦发现碘摄入不足,便可及时纠正补充。其次在喂养孩子时要科学合理地补碘,主要从食物中摄取,但孩子不宜过多食用碘盐,口味过咸会有损肾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