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历经艰难追踪,初步揭开京津冀地沟油产业链冰山一角,其规模之大出人意料,他们生产的地沟油通过“地下渠道”不断流向市场。不可思议的是,好些生产厂家拥有卫生许可证,有的还通过QS认证。记者反映的相关问题已引起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公安部以及北京市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见本报今日A26版)“QS”是食品“质量安全”的英文缩写, QS标志的产有品代表着通过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审核认可。京津冀地沟油生产厂家到底有何神通,竟能通过QS认证?
对此有专家说,目前还没有检测地沟油的有效办法,难免让地沟油厂家蒙混过关。这个观点遭到网友讨伐。客观而论,地沟油检测难是事实,比如新华社记者在津冀多家工厂取得地沟油样品,送至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其中两瓶样油的检测结果竟符合食用油的一般指标要求。
在这方面,4月28日《深圳特区报》报道称:暨南大学光电工程研究所通过光纤波导传感检测法技术,对地沟油掺伪量在5%以上的油品检出率可达到95%。这是地沟油鉴别方法的重要突破。
我们期待先进检测技术尽快投入使用,以弥补食用油检测标准滞后的缺憾,但也应清醒看到,检测技术上的“落后”并不是导致京津冀地沟油规模化、公开化生产的主因。根本症结还在于职能部门监管缺位乃至渎职的问题。试问,地沟油厂家的卫生许可证是谁发的,QS认证又是谁认证通过的?新华社记者都能发现的问题,京津冀有关部门为何视而不见,还不断发放一张又一张的证书?
报道中,天津某地沟油加工窝点负责人说,没有关“系、没有背景是绝对不敢炼(地沟)油的。”由此不难推测,地沟油加工窝点炼的不仅仅是黑心油,更是腐败——只要下决心查下去,一定能揪出给地沟油窝点撑腰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