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食品行业的现状,离不开市场监管,也离不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我道德拯救。人人如能讲良心,如能道德自救,必将不会“易粪相食”。希望像“油条哥”这样的人和企业越来越多。
河北大学生刘洪安因在保定卖“良心油条”,最近在网上走红了。他每天坚持用新油,并向顾客提供“验油勺”,谁有疑问都可随时验证。近日在和《新京报》记者的对话中,刘洪安称自己的“走红”,是因为触动了这个行业的神经。
这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确实屡屡触动大众的神经。从奶粉到猪肉,从豆芽到胶囊,似乎每一样入口的东西,都可能被加入危害健康的“毒素”。而在每一次的食品安全事故之后,人们说的最多的就是监管和法治,但食品安全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关涉人们的道德和商业伦理。因而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如果大家都能像“油条哥”那样——“不能做对不起别人的事,否则内心会不安”,还会有这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吗?
这本不应是什么奢望。社会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自觉合作,这就需要遵循道德法则,需要对良心有所敬畏,否则让双方共赢的合作就无从谈起。商品社会里的买卖关系,本质上也是一种合作关系。只有那些坚守良心底线的商家,才能赢得合作方——消费者的信赖。那些只图眼前小利而不惜弄虚作假、甚至违法作恶者,最终也会受到惩罚。
奶粉行业是一个最好的证明,近年来洋奶粉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正是拜国产奶粉“不争气”所赐。虽然如今洋奶粉价格大幅飙升,许多消费者仍然咬牙购买。可以说,少数奶企的不法行为、逾越伦理底线的行为,不仅害苦了自己、重创了整个行业,也让“合作”双方重建信任变得异常艰难。
这些食品安全事故的背后,确实有监管缺失和法治环境欠佳等客观因素,但必须承认的是,法治从来都是消极的,行政监管力量也是有限的,在更广泛的社会领域,人们是依靠道德伦理进行自治。这与完善法律和加强监管并不矛盾。而且,如果社会“道德自治”不力,将会无限提高交易成本和监管成本,带来行政机构的过度扩张,最终还是所有的纳税人来买单。
而在食品安全生产中,真正的讲良心、讲道德,也并非没有价值。在食品安全环境堪忧的情况下,有道德的食品恰恰是市场的稀缺商品,这样做的人也必将得到丰厚的回报。以“油条哥”来说,他这么做并非赔本赚吆喝,而是得到了市场的奖赏。虽说他每天换新油,成本有所增加,但因为买的人多了,盈利反倒比以前多了近四分之一。
当下,除了少数大企业,诸多食品安全事件的当事人也都是“普通人”,也正是因此,让食品安全的防线防不胜防。扭转食品行业的现状,离不开市场监管,也离不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我道德拯救。人人如能讲良心,如能道德自救,必将不会“易粪相食”。
“良心油条哥”正是一个好榜样,希望像他这样的人和企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