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鲎,尾巴与盔甲长度大致相同(网络图)
圆尾鲎,尾巴明显比盔甲长(网络图)
福州洪山桥附近的山野海鲜市场,有摊主卖冰冻的鲎
关注理由 夏季,正是鲎(读hòu,福州话音为“好”)爬上沙滩繁殖的季节,容易被渔民捕获,也正因为此,吃鲎中毒这时成为一年中的最高峰。前天,福州鼓楼就同时发生两起:林女士和孙女双双中毒,险些丢了性命;而程先生一家七口,也出现不同程度中毒症状。两家人被送往省急救中心,经抢救均已脱离生命危险。
海都记者昨走访省急救中心、福州市急救中心、福州总医院、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等多家医院获悉,这两家人是今年第一起同时发生的病例。专家初步分析,他们是误食了有毒的圆尾鲎。而圆尾鲎长得与无毒的中华鲎很像。据悉,两家人都是在北大路市场买的鲎。目前,鼓楼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已介入调查。
病例一 吃完鲎炒蛋,依姆一度心脏骤停
昨日下午,历经了大约24小时,林依姆已基本脱离生命危险,但仍无法自主呼吸,说话困难。女儿叶女士仍在省急救中心的病房内照顾她。“前一天晚上,发生心脏骤停。”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叶女士仍心有余悸。
“中毒的还有我女儿。”叶女士说,当天早上,弟弟从北大路市场买了一只活的鲎送到母亲家。中午,母亲和她女儿在家吃饭,就做了一份鲎炒蛋。叶女士说,两人大约吃了一斤多,下午3点多,母亲出现头晕、双唇麻痹、四肢无力等症状。等我们姐弟知道,把她送到医院时,母亲已无法说话,并且出现心脏骤停。经过一夜抢救,母亲才从ICU转入普通病房。而女儿症状会轻微些,经过挂点滴治疗后,已回家休养,但仍有些头晕症状。
“平常经常吃鲎,不知道这次怎么会‘中招’。”叶女士说,母亲今年67岁,开始,他们以为母亲是突发脑梗。后来,医生确诊为食物中毒。
病例二 一家人尝鲜,没吃几口双唇麻木
和林家一样,程家为了周末家族聚会,也在北大路市场买了一只活鲎。
72岁的闵女士说,鲎是女婿买的,当天中午,一家七口共进午餐,鲎炒蛋是家里人第一次吃。她和二女儿、外孙女吃得比较多。
闵女士说,大家刚吃几口,就觉得“味道有些苦涩”。二女儿刚吃了两口,就开始觉得双唇发麻。但因为菜比较多,大家开始以为是有花椒的那盘菜造成的嘴唇发麻。多吃了几口后,大家发现是鲎有问题。但已经有些晚了,自己和二女儿还有外孙女已经出现头晕,手臂发麻。“我最严重,人都站不起来了。”
闵女士说,随后,一家人赶紧去了医院。其他人因为吃得少,并无大碍。
记者调查
卖鲎分公母,一斤40元左右
记者昨日从鼓楼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悉,林家和程家食用的是有毒的圆尾鲎,他们已介入调查,并将案件移交公安部门处理。卖家已被拘留。
鼓楼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说,2013年7月,福州市政府曾发出通告,严禁销售包括圆尾鲎、中华鲎在内的四种生物。而且,鲎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生物活化石”之称。贩卖和购买都可能要负刑责。
昨日下午,记者走访了福州洪山桥附近的山野海鲜市场等多家海鲜市场和餐馆发现,不少地方有卖。在山野海鲜市场,一摊点正在销售鲎。这些鲎放在冰柜内,摊主说,已去壳,有两斤多,一共130元。
记者随后走访了该市场其他几个水产摊点,一名摊主说,“要买鲎,大清早就要来,早市比较多。”另一名摊主称,“公鲎一斤30多块,母鲎有子,口感更好,一斤48块左右。”
“从来没有听说鲎有毒。”多数摊主都说,鲎都是野生的,基本没有养殖的。而目前,是鲎上岸产卵的时节,容易被附近渔民捕获,也是吃鲎的高峰期。
记者问这些摊主,有没有听说市政府曾发出通告,严禁销售圆尾鲎、中华鲎?他们都表示没听说。记者又问几位顾客,知不知道购买鲎也可能要负刑责?他们都很惊讶,说闻所未闻。
昨日,鼓楼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辖区内餐馆贩卖鲎的行为进行了查处。
提醒
圆尾鲎含毒,比无毒的中华鲎小
被“果壳网”认证为果壳网生物领域达人的“海鲜大叔”介绍,圆尾鲎和中华鲎外形相似,但圆尾鲎比中华鲎要小,特别是从尾巴上看,圆尾鲎尾剑呈圆柱形,光滑,上面无小刺,尾剑明显长于背甲;从侧面看:头胸甲背面凸起较低,内凹较浅,从侧面看起来比较扁。“圆尾鲎在福建海域很少有,大多来自广东湛江到广西一带海域。因为食物链的原因,圆尾鲎胆内有毒。”
省急救中心钱欣副主任提醒,接收的两起鲎中毒病例,属于神经毒性类中毒,与食用河豚中毒的症状相似。最初的中毒症状呈呆钝、共济失调和出汗,其后出现肌肉痉挛、四肢麻痹,可在1~2小时内死亡。目前针对这种毒素,尚无特效药可医治,除第一时间催吐、洗胃,就是血液灌流,即将患者血液抽出,通过机器吸附血液中的毒素后,再打回到患者体内,这个过程有点类似血液透析。“如果发现双唇麻木和四肢无力等症状,应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据了解,每当春夏季鲎的繁殖季节,雌雄一旦结为夫妻,便形影不离,肥大的雌鲎常驮着瘦小的丈夫蹒跚而行。此时捉到一只鲎,提起来便是一对,故鲎享有“海底鸳鸯”之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