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合家团聚,吃元宵其乐融融。
说到元宵,福州城里最老字号的当属耳聋伯元宵。考察这家店的典故,可以追溯到民国,由林桂芳本人创办,至今已百年。由于长期以来邻里习惯叫其耳聋伯,所以店名取为“耳聋伯元宵店”。在60年代,商业局评“耳聋伯元宵”为名牌元宵产品。现由其子林英德继承了耳聋伯元宵丸的特色品牌元宵小吃。
元宵丸,以肉为馅,以米荠为皮。说是肉丸子,也无非不可。但是元宵丸之称是高雅的。原耳聋伯元宵店的元宵丸特色,老师傅概括为:耳聋伯元宵丸一不粘齿,二会“脱核”。
耳聋伯元宵丸一不粘齿 元宵丸以湿米荠为皮,福州话说为“荠”,是以七分糯米,三分粳米,混合水浸后研磨,要求磨细,变成米浆,储于米袋中,压干成为“荠”,又叫“生荠”。先用一些生荠在开水中煮熟叫“熟荠”。这样生熟荠混和研揉,达到不干不软,不粘手,用手捏可成形不裂开。以荠搓成小团,加工师傅用右手的拇指与食指,旋转捏出小袋形(比拇指略大)。而后用小筷夹上肉馅填入袋中,袋口对压再一折,形似小木鱼。元宵丸就包成了。这一工艺关键在于糯米、粳米配搭适当,米荠太软元宵丸一煮就不成丸了。太硬则不爽口。再次,在生熟荠的配搭上要讲究,才能捏出元宵丸的外壳。总之,米细磨,荠揉透,是元宵丸入口不粘齿的条件。说来容易,制作中要靠经验。
耳聋伯元宵丸二会“脱核” 这是说熟的元宵丸入口,外皮与肉馅不粘着,叫“脱核”。这时入口的元宵肉馅汁外溢,味荤带油,肉馅收缩成一团,十分可口。元宵丸的肉馅用后戈肉,去筋剁碎,不用绞肉机绞碎,这也是老师傅的经验之谈。
烧煮元宵丸是最后一道工序。元宵丸成批下锅;汤要开,元宵上浮要渗水,两三次后元宵才熟了,供一批顾客食用,接着再下一锅。元宵要现包现煮,不能久煮。顾客吃元宵,上桌要等待一些时间。元宵丸的汤是淡的,皮是韧而不粘齿,肉馅味道鲜美,顾客品尝元宵一小碗五只,适可而止,余味犹存。
地址:福州苍霞新城(苍霞街道大门对面)
门面
包元宵
元宵丸
袋装元宵(也可买回去自己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