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最靠近圣诞节的中国节,称冬节。在闽东南老家,冬节从前夜开始。天断黑,一家老小围住八仙桌兴致勃勃地做冬节圆。冬节圆,是把糯米与大米相配磨的米浆榨干后,搓成一个个无馅的小汤圆,本地称“搓搓丸”。搓冬节圆时,大人小孩都会争相比拼才艺,捏出十来个猪牛马羊鸡鸭的畜禽和梨、苹果、荸荠等水果,煮了供在灶头,祈愿来年家畜兴旺,五谷丰登。
冬节前夜吃咸丸,即把冬节圆下到青菜肉末杂烩的汤锅里煮成香喷喷咸食。寒冷的冬夜,吹着热乎乎的汤气吞食丸子,不知不觉额际沁出细密汗珠和飞扬的神色。冬节一早吃甜丸,即在熟透的冬节圆里加糖。我们这些一早被轰起的小孩,搓着惺忪睡眼冲进灶间,将起锅的冬节圆子往门窗上粘,一扇粘四五只,粘完了,才饥肠辘辘地跑去吃甜丸。往后的几天,我们天天瞅着门窗上风干皲裂的冬节圆瓜熟蒂落,好捡去搁灶火里煨了吃。那香,神仙也心动。按规矩,门窗上冬节圆得等到祭灶节煨吃,可是,圆子等不住;圆子等得住,我们也不让它们等,到祭灶日,门窗上只留一个个圆圆白印子。
当然,我们每年都能听上一回冬节吃“搓搓丸”的由来,就在搓圆子的八仙桌上,说是有一位叫共工氏的女人,她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祸害乡里,共工氏气极绝望,于冬至这天一早跳河自尽。儿子闻讯,后悔不已,入水打捞母亲尸体,费尽心力,只捞起一截木头,就用这截木头雕成共工氏模样供在厅堂,这就是亡者牌位的来历。为招亡母阴魂回家过年,每年冬至这天,这位回头浪子做圆子粘在门窗上,以饭香招引母亲亡魂回来。冬至吃冬节圆的由来,就被赋予儒家“万事孝为先”与“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内涵,比广泛流传于江南水乡。共工氏无恶不作的逆子死于冬至日,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人们就以煮吃赤豆粥避疫鬼的故事更具教化意义。
吃甜丸的另一层意思是“添岁”,冬至是一年里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到了冬至,春天不远了,大人说冬节这天我们都长了一岁,他们都老了一岁。那时我们隐隐约约明白,等他们年老力衰之时,就是我们尽孝心赡养他们之际,千万别学共工氏儿子,悔之晚矣,只能借助亡母的牌位忏悔,借助门窗上的冬节圆寄托哀思。
一个传统节日,凝聚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魂,我们传承古老文明,当然不能丢了传统节日,譬如冬节,是我人之初寓教于吃的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