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俗,语男女婚姻多由父母作主,媒人从中说合而定。俗有“天上无云难落雨,地下无媒维成亲”之谚。子女童年时,家长即为子女择偶。媒人持女方庚帖交给男家,男家经过算命人“合婚”以经过“相亲”后,便可议定。
议定后,男方择日请媒人把礼品和聘金陪送至女家,即为定亲,俗称定头。定亲有小定和大定。小定又称启帖,礼物有糕、鱼、肉、花生等四样或六样。大定为正式行聘,聘金和龙凤婚书都在此时送交女方,礼物比小定更不隆重,糖糕有多达100-300双(2条为一双)。
定亲后等男女双方到结婚年龄时,由男方择定吉日良辰,写好日子帖,连同礼品送交女方,俗语称送日子。有的因双方年龄已长,定亲和送日子合并进行,称为定头带送日子。
婚戎前一日,男家钉猪后给女方送去礼品四样或六样,名为“上轿样“,有猪肉、猪肚、带鱼、蛏或蚶等,供女方办酒用。县东风俗晚上第一次设宴,招待“相帮”为主,名为“土地爷酒”。
结婚之日上午,男方发轿迎娶,随之以亲戚朋友组成的“行郎”到女方搬取嫁妆。女方由事先把嫁妆集中于堂前,贴上“百年好合”等吉庆字,插上柏枝。嫁妆因贫富而异,豪家有的八抬八扛,十里红妆,贫户常一箱一笼亦甚困难。
迎娶多用花轿,四人抬,轿前头有彩旗和长喇叭各一对及鼓乐伴奏,间以大锣和双响炮。贫户则毛蓝小轿,甚至徒步至男家。近河各地亦有以船代轿者,称为“轿船”。迎娶时都有媒人随行,亦有新郎随同去女方上门迎娶的。
花轿到女方,待午宴后,新娘整妆上轿,因瞬即离母而呜咽哭泣,母亲也哭。俗称“出嫁哭,娘家福”。
花轿车回到新郎家,男方便大放爆竹迎接。“利市婆”立即在堂前铺好红地毯或红绿麻袋(袋取接代之意)导引新娘出轿,由伴娘陪同新娘到洞房。
婚礼方式俗称拜堂,为婚娶中的一个高潮。司仪者首先唱赞仪礼程序,伴郎伴姑引新郎新娘到中堂,悬挂三星图,或狮子图,或凤凰图。新郎新娘先拜天地,次拜祖先,再相向交拜, 饮合卺酒,俗谓交杯酒。再由司仪对亲戚长辈唱见拜,新郎新娘跪拜,长辈受礼后赐见南钿(即礼金)。礼毕,由男宾相和戚友捧糖果盒与龙凤花烛列队旋大团圆三圈送新人入洞房。
晚上为正宴,新郎先作揖送娘舅坐首席大位,然后宾客坐席,开始吃喜酒。席间,新娘要向宾客敬酒。
宴毕,新郎回洞房,宾客、邻居等拥入洞房,以趣语妙言逗引新娘发笑,或藏匿新娘头饰、手帕之类小件东西以索取红鸡蛋,也有人来唱苦子经等赞诗,以索取红鸡蛋、桔子、花生等喜物,称之为闹洞房。
夜深,新郎由伴郎及好友等陪同入洞房。洞房设宴,由新娘点菜,送洞房者按点菜念菜蔬经,然后才动筷吃食,边吃边猜拳,由新娘敬酒,称作送洞房。送洞房酒罢,由送洞房者中一人,一边拿喜果向新娘身上或床上撒去,一边念“果子砸凤冠,生儿中状元,果子砸布帐,生儿做宰相”等贺词,关洞房门时则念头“关门落臼,明年到你家吃满月酒”等贺词。
次日,新娘拜见翁姑及戚族长辈,跑地叩头,向各人敬奉桂圆茶一盏,受拜见者回赠红包以谢茶。
婚后第三日,新郎备礼品,和新娘一起往岳家拜见,称望三日,当日返回。次日,新娘父亲和兄弟备礼往婿家回望,称望囡。
婚后100日,或四个月,新人要到娘家去休息一个月,称为“回花嬉”。去时多由新郎陪同。回夫家时,芙蓉等地农家有时赠给女儿小猪或小牛的,称“回花猪”或“回花牛”,含有发展生产之意。
解放后,婚礼尚简朴,结婚时只需双方至当地人民政府办理登记手续后领取结婚证即成为合法夫妻。迎娶时,提倡不坐花轿不办酒,新娘步行到夫家。70年代婚礼奢侈,订婚时妯现金饰,嫁妆已有缝纫机、自行车、电风扇之类.到会80年代,婚礼财物出现相互攀比、闹阔气之风,嫁妆中有电视机、收录机之类,迎娶时大放鞭炮和礼花,用小汽车代花轿,奢风日甚.此外,农村中仍存订婚习俗。
童养媳,旧称带媳妇儿、小媳妇,为领养别家幼女作为子媳,待长大后成婚者。解放前浒童养媳之风,多因男有孩子年龄已大,无力正娶,而女家亦因多子女而家境贫苦者。童养媳常受公婆虐待,干活甚累。结婚时,亦有邀请主要亲戚聚饮,并分赠红鸡蛋和花生果子。解放后,领养童养媳之风已行禁止。
赘婿即入赘,俗称“招囡儿婿”。多因女方父母年老无子,独女不忍离开;或因自己年老而女大子幼,劳力不继,故招婿进门以作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其财产的继承常有事先协议。赘婿有在当日结婚者,亦有数年后结婚者,视女方年龄而定。婚后生活和迎娶者相同。
另一种是男人入赘于寡妇家中,俗称“招进舍夫”其性质与寡妇改嫁相同。结婚时,一般不举行婚礼仪式,或只办一二桌酒巴以飨主要亲戚和媒人。对家庭财产和前婚子女一般亦有事先协议。这种再婚者的地位旧时比正婚者为低,主要是喜庆中有所避忌。
解放后,扩赘和男婚女嫁者相同,履行结婚登记后均为合法婚姻。入赘风俗受到政府的鼓励和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