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

古老的福州端午习俗

餐饮新闻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福州为八闽首邑,自古文风鼎盛,才人辈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闽都端午节独具一格,别有特色。

  药酒驱毒

  五月仲夏,天气燥热,人易生病;加上蛇虫孳生,易咬伤人,在先秦时代,五月被视为毒月,五日被视为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荼害人间。因此古人便把五月五日作为防疫节,以躲避瘟魔毒物的纠缠。每逢此日,福州人上山采集药草,在门庭插上菖蒲、艾叶,以清馨的香味驱邪招福。在室内,人们点燃了雄黄,黄气渐渐弥漫,熏杀躲藏在屋角墙缝的毒蛛恶虫。为了洁净身心,人们沐浴在艾叶汤内,洗涤躯体污垢,又痛饮雄黄酒,驱除五脏病虫。端午佳节,人们的衣着打扮也与往日不同,颇具节日气氛,男女老少的手臂系着五色丝带,腰挂香包,丝带名曰“长命缕”,据说蛇蝎看见此物便逃之夭夭。香包内盛白术、白芷等香料,令蚊虫不敢近身。孩子们也系着“五毒肚兜”,奔走嬉戏。

  龙舟竞渡

  端午节中,福州城内最盛大的庆祝活动为龙舟“竞渡”,据说汉武帝曾派兵攻打福建,不甘心亡国的东越王余善奋起反抗,为了激励士气,他派人在福州城南筑台,命令各部落驾舟争夺白龙(一根刻着白龙形状的木头),胜利者予以重奖。尽管东越最终还是亡国了,钓白龙习俗却沿袭下来。端午前夕,“采莲”成为乡间的头等大事,人们敲锣打鼓,齐唱“打莲鼓”、高举本乡龙舟的旗帜,挨家挨店募捐,筹募修建龙舟经费。平日吝啬的大户为能坐上“龙舟头”宝座,大显风光,不惜花巨资宴请龙舟队员。

  比赛当天,人们在比赛终点停泊一艘标船,用鸭子作为锦标。当参赛龙舟自起点到达终点时,标船上的人就把鸭子抛入江中,舟上健儿则纷纷跳入江中追捉,作为夺冠目标,等到锣鼓一响,“竞渡”正式开始,百舟齐发,队员们为了争夺鸭标,为了村庄荣誉,奋勇击楫,努力向前。岸上观众则呐喊助威,声闹喧天。

  北宋福州太守程师孟曾作《端午出游》诗描绘此种盛况:“三山缥渺蔼蓬瀛,一望青天十里平。千骑临流搴翠幄,万人拥道出重城。参差虫带虫东横波阔,飞跃鲸霓斗楫轻。且醉樽前金潋滟,笙歌归道月华明。”赛场气氛最热闹的是南港和下江,其次为台江和西湖,福州许多父母都会带子女前去观看比赛,以激发他们的斗志,使他们将来在人生之路如舵手一般披波斩浪,无所畏惧。由于比赛过于激烈,赛场上,各龙舟队常发生争执,进而导致村庄间械斗。为避免流血事件的发生,官府曾数次禁止“竞渡”,然而禁令毕竟无法抑制民众的热情,端午划龙舟之风依旧兴盛,流血事件依旧发生,清雍正年间,有两队龙舟队在大樟溪比赛时发生冲突,导致龙舟颠覆,十八人溺水身亡。

  午时书

  每逢端午节正午,福州家家户户都在门楹贴上“午时书”,午时联与春联稍有不同,形制较为短小,用黄色的“雄黄酒”或“黄枝水”书写。据莫友棠在《屏麓草堂诗话》记载,午时书之风,最早可以远溯到唐朝,历史极为悠久。“午时书”不仅在书香门第家流行,更深受平民百姓的喜欢,相传明朝有个屠户叫徐五。他曾作午时书一联贴于门楹,联曰:“门幸无题午,人惭不识丁。”恰好曹学佺路过,看见此联,大为赞赏,于是叩门拜访,二人遂成莫逆之交。端午时节贴午时书是福州十邑所独有的风俗。

  私塾放假

  端午时节,福州的债主总是特别忙碌,他们穿梭于债户家,收回欠款,若是错过,他们只好等到中秋和除夕。

  端午时节,福州的学生总是快乐的,每到这天,全福州私塾放假一天,师生共聚一席,开怀畅饮,谈天说地,俗称”光斋“,宴席结束后,先生还会赠送学生每人一柄白扇,作为纪念。

  端午时节,福州的主妇总是忙着张罗佐料,包扎米粽,赠送亲友。端午的福州总是热闹的,恰如《五月节诗》所言:“江上龙舟竞,囊中麝瑙诸;家家忙裹粽,户户喜悬蒲。祛毒雄黄酒,镇邪五色符;黄烟才放罢,又贴午时书”。

延伸阅读

找美食,上78! 福州饱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