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气候炎热,人易烦躁,但不宜以冷抗热,而要以“清”祛之。
夏日体力消耗较大,若长时间在阳光下锻炼很可能引起中暑,所以夏季锻炼不可远途跋涉,应就近寻幽,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同时可用"咽津养生法"在家做锻炼,以免消耗过大而不能及时恢复。用舌尖轻舔上腭数次,直至满口生津,分三次徐徐咽下。可反复进行多次。
食物要以清淡芳香为主。清淡易消化,芳香可醒胃,如鹌鹑蛋、黑木耳、莲藕等。由于夏天消耗增多,食物上要给予适当补充,但要偏于清凉。如用菊花、银花、芦根、沙参、参、百合、绿豆、扁豆、山药、冬瓜等,单味或配伍煎水代茶、煮粥均可。夏天汗多,还要多喝开水和茶水。茶微甘微寒而兼芳香辛散之气,清热不伤阳,辛开不伤阴;芳香微甘,有醒胃悦脾之妙。还有助于消食解腻,抑制肠道病菌,增强血管韧性。
在起居上,要避免过于疲劳,晚睡早起,保养阳气,中午最好再睡半个小时左右,可以补充夜间睡眠的不足。居室要保持清凉,早晚应开窗通风,中午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但要注意睡觉时不能对扇当窗,或卧睡席地、凉床,或把空调得温度调过低。另外,夏天洗澡,建议淋浴,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免疫力,还能消除疲劳,振奋精神。
苦味菜,祛湿热
“身上大汗淋漓湿漉漉,心中无名之火热腾腾”,如果一到夏天你就遭遇如此境地,那么,你很可能就是湿热体质。湿热通常会随着农历六月的到来而开始,但今年闰五月,夏季会比正常年份长,相对热得更久。热与湿同存,所以要更注意避免湿邪和热邪"联手"侵袭我们的身体。
湿分为内湿和外湿。夏季雨水丰润,气候潮湿,容易使外来的水湿侵入人体;内湿常与人体的消化功能有关,脾脏主管运化水湿,脾虚的人容易有内湿。因此,祛湿首要任务就是保护好我们的脾脏。
抵挡湿热要遵循中医的"利水渗湿"原则,多吃冬瓜、苦瓜、丝瓜等。越甜、越油、味越重越伤脾,越淡越好,最好不吃辛辣食品。若非要吃,则需搭配一半蔬菜,最好是苦味蔬菜,苦能燥湿,性寒凉又能清热。
女性湿热突出表现为带下症,即白带色黄,质黏稠,外阴瘙痒等。患此病症的女性尽量不要吃凉的食物,多喝温开水。生活中要注意外阴卫生,勤用温开水清洗阴部;勤换内裤,选择纯棉质地的,不穿紧身、化纤、丁字的内裤;非月经期少用护垫,用也要选择无香味的,以减少刺激。
男性湿热表现为嘴里发黏,爱喝冰饮料,且越喝越渴,嘴里没味,爱吃喂重的食物。除了要清淡饮食外,还要戒烟限酒。湿热容易让男性发生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等。因此,要保持阴囊部位的清洁干燥,要穿柔软、易吸水、透气性好的宽松棉质内裤。
被湿热侵袭的老人、小孩,多是被"困住脾土",表现为消化不良、没有食欲、腹泻拉稀等。在多喝温开水的同时,如果老人出现湿热症候,可用芸豆、赤小豆、绿豆等煮粥喝;如果孩子出现湿热症候,可用干丝瓜熬水给他们洗澡。
轻音乐,灭心“火”
气温升高后,人们情绪容易波动,烦躁不安,睡眠不好,很容易发生健康问题。《素问·灵兰秘典论》提出,"夏三月……使志无怒",就是要我们保持恬淡的心理状态,减少争执。中医还提倡,“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矣”。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亚健康研究室魏育林研究员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音波调理技术就是一种"按摩"心灵,平心气、祛暑热的好方法。
夏属“火”,“火”对应“心”。中医的"心"掌控人体整个神经系统功能。静心就是“灭火”,人体只有在静心和经脉疏通时才能更好地发挥自我调节功能,抵抗外界暑热的侵袭。
音乐按摩正是利用音波能被人体经脉腧穴接收和传导的特点,先通过耳机让人倾听音乐入境,再通过音频播放器将音乐的低频部分电信号分拣出来,转换成振动波作用于人体经络中。30分钟左右,振动波就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滋阴降火,镇静安神。生活中,听悠扬舒缓的音乐,如轻音乐等,都能调节情绪,清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