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

清明食俗—那记忆中的草香

美食杂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不知不觉,清明节又到了。清明节(又称寒食节、三月节或是上巳节)作为我国传统八大节之一,意义非常特殊,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人通常在这一天祭祀祖宗,缅怀先人。在旧习俗中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文章开篇杜牧的诗词《清明》就描写了清明时节这种特殊的气氛。

    农历三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式外出踏青,感受自然之美的好时节,因此在民间,清明节外出踏青,放风筝,插柳也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过,包含在清明节中的一些饮食文化却常常容易被人们所忽略。因为清明节不似端午般全民包粽子,在我国各地,流传的清明食俗各有不同,下面小编我就为您一一介绍。

    清明粿

    福州特制的“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节供品,是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可食,味甘,性凉,捣烂压成汁呈青绿色)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绿意。

    记得小时候,每到清明,在福州几乎每一家每一户都会包上很多的菠菠粿,还会送给在福州的外地人,那透着浓浓青草味的香甜,成为不少福州人在清明节时难忘的回忆。

    乌稔饭

    在闽东的畲族地区,每年的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要蒸食乌稔饭,不仅自己吃,还会送给同住的汉族朋友。 “乌稔饭”的制作方法并不繁杂,将采摘下来的乌稔树叶洗净,放入清水中煮沸,捞掉树叶,然后,将糯米浸泡在乌稔汤中,浸泡9小时后捞出,放在蒸煮笼里蒸煮,熟时即可食用,颜色乌黑但却米香扑鼻,别有一番风味。

    润菜饼

    在泉州,厦门等闽南地区,清明节是有吃润菜饼的习俗,润菜饼类似于福州的春卷,以面粉为原料摊成薄皮,中间报上馅料,卷起来吃。不过闽南各地的润菜饼所包的馅料却大有不同,在泉州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在晋江,包润菜饼的馅料能摆上整整一大桌,豌豆、豆芽、豆干、鱼丸片、虾仁、肉丁、海蛎煎、萝卜菜应有尽有。而厦门的润菜饼则最为复杂,晋江饼所用的馅料他全由,还要此外还要加上笋、鱼、油酥扁鱼干、油炒韭,再蘸上芥辣、辣酱、甜酱,这才叫地道的厦门“薄饼”。

    青团子

    在我国南方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清明粿”食品,不过用于混在糯米中青草汁与粿中所包的馅料不尽相同。在江西地区用艾草,江浙地区则多用酱麦草等植物。而馅料既有芝麻、花生酱、白糖做的甜馅,也有香菇、笋丝、肉丝、腌菜等制成的咸馅。

    炒螺蛳

    古谚说:清明螺蛳端午虾,重阳时节吃爬爬(蟹)。螺蛳虽然一年四季都有,但只有清明之前的没子的螺丝最好吃,螺丝在清明前又是最肥美的时候,古来就有“清明螺,抵只鹅”的说法。至于螺蛳的烹调方法,福州人常与红糟烹制,而喜好吃辣的人们也常用辣椒来炒,不失为一道下酒好菜。

    子推馍

    在寒食节的发源地山西,在清明时节总要吃上一个子推馍。子推馍外形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馍面中夹有核桃、红枣、花生,称为“子福”。子推馍可以长期保存慢慢使用,风干后能保存到来年清明。

    炸馓子

    老北京人过清明,则喜欢吃炸馓子。炸馓子是一种油炸类的面食,用面粉、糯米粉加盐或蜜、糖,搓成细条,油煎而成。形状各别,或为麻花,或栅状,香脆精美,起于寒食节禁火,用以代餐,因此在古代又被称为“寒具”。记得小时候,福州也有不少卖炸馓子的地方,不过近年来,几近绝迹。

找美食,上78! 福州饱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