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是农历七月七日,是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前夕,痴迷节庆民俗文化的老福州——78岁的陈友荣又开始琢磨起画说七夕民俗的事了。前几天他用在鼓岭避暑的时间,创作了《七夕互赠蚕豆结缘》、《七夕乞巧之一——“穿针引线”》、《七夕乞巧之二——剥蚕豆留尖芽》等几幅过去福州民间过“七夕”的民俗画,15日他将这些画展示给本报记者。
“牛郎白粿四粒星(呈菱形排列),织女三粒星(呈三角形排列)。”陈友荣念起有关“七颗星”的福州俗语来,俗语将牛郎织女星的排列形状通俗形象地描绘出来。
牛郎织女中间被银河隔开,天各一方。要到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晚,由喜鹊搭桥,牛郎织女才相会团圆,喜极而泣,所以有“乌鹊成桥架碧空,人间天上此欢同,牛女佳期情不断,古今遗恨意难穷”的诗句。
“七夕节”,也称“乞巧节”“女儿节”。“我理解‘七星’就是由牛郎四星、织女三星相合而成。‘七夕’就是围绕着‘七’,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来开展各种活动。”老陈说。
在城里,富裕人家搭乞巧彩楼,设香案,在几桌上按“七”的数,摆上七种时令水果、备七根针、七色丝线、点上七柱香,向“七星”行“七拜”,女孩子乞求“七星奶”(或说“七星女”)把巧手巧技传给自己,同时乞求长辈福寿,新人早生贵子,或自己找到如意郎君。
农村乞巧活动比较简单,但内容丰富,而且很有乡土气息。
“在我老家仓山螺洲农村,七夕夜,儿童、姑娘、少妇围坐在老祖母、母亲身边,在大屋大天井中,一边等待天上牛郎织女相会,攀谈‘七夕’故事,一边纳凉,开展乞巧活动,比比谁心灵手巧”陈友荣记得那时的乞巧活动有“穿针引线”“缝衣绣花”“剥蚕豆留尖芽”等。
相关链接:
“剥蚕豆留尖芽”。蚕豆有煮的‘五香豆’、炒的两种。白天邻里互赠蚕豆结缘。七夕晚,大家边吃蚕豆,边攀讲,比比看谁剥了蚕豆皮,留下的尖芽最多。剥蚕豆,稍不小心,尖芽就会断掉,前功尽弃。“剥蚕豆留尖芽”比赛,比的是耐心和细心。福州邻里之间送豆结缘的民俗延续到现在,演变为“邻里节”。
“穿针引线”就是要想办法将手上的七根色线一下子穿过针眼。聪明的姑娘家,会先将两根揉搓在一起,穿过针眼,两根后面再拖三五根线,一下子就将七色线穿过针眼。这个活动是考验姑娘的心灵手巧。
小孩子的“七夕”活动还有用龙眼核雕刻成各种微型玩具,诸如水桶、吊桶、花瓶、笔筒等。还有扳(翻)股绳表演,就是用一根红头绳缠绕在手上,两小孩用手挑、翻出各种图案,看谁变出的花样多。还有几个男孩用手勾搭成轿子状,小姑娘坐上面,表演“哥哥抬轿,妹妹做新娘”。
“七夕夜,我往往依偎在祖母怀中,边玩边听边看。但到了半夜牛郎织女相会的关键时刻,我早就进入了梦乡。直到小雨纷纷,大人叫醒回房睡觉。”陈友荣现在回忆起儿时的趣事,还是甜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