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突然关门 缘自老人病倒
“苏苏酱鸭店铺在哪里啊?”“以前的店铺为什么找不到了?”最近一段时间,不少市民来到达明路附近的苏苏酱鸭老店,想尝尝鲜,可惜见到的都是大门紧闭。在百度贴吧、胜利家园网等网站上,不少网友留言提问,甚至有人“拜求”店铺地址。
感到疑惑的市民纷纷拨打968111向本报询问。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辗转查询到老人家庭地址,找到乌山西路一小区。
这是一间两居室的房子,屋内白灰墙加水泥地,房内除了老旧的木板床和衣柜之外,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刘依富的姐姐,现年71岁的刘志惠依姆在照顾他。
在一间挂着红色破布窗帘的房间,刘依富光着上身躺在床上,头发像一堆杂草堆在头顶,胡子也很长了。老人身上就盖了一条薄薄的被单,面前一把破旧的木凳子上,摆着一个水杯和几片饼干。
记者试着和他交谈,老人嘴里自言自语,根本不理睬对面的人,就连他姐姐和他说话都没有反应。“今年元旦前后,来买鸭子的人特别多,他本想加班加点多做几只,没想到太过劳累中风了。”刘依姆说。
这一大堆制作酱鸭的工具恐怕再也用不上了
家徒四壁 只为守护祖先技艺
“我的弟弟太苦了,每天只睡4个小时,一天才能做七八只鸭子。”刘依姆告诉记者,以前家里有作坊,全家人都在做,现在全部工序都要刘依富一个人做,“太苦了”。
制作酱鸭必须是活鸭,买鸭,杀鸭拔毛,还要在鸭子身上用竹签扎满小孔,放在特制的酱缸内浸泡。一只鸭子要浸泡12个小时以上才能入味。尤其是制酱工序,都是自己秘制的。刘依姆说,百年来,苏苏酱鸭就凭着独特的味道和制作工艺扬名。
“唉,现在全家只有他一个人做,做这个太累又不赚钱,家族里其他人都放弃了。”刘志惠说,弟弟一天只做七八只鸭子,只够成本,根本赚不了钱,她曾劝弟弟不要再做了,可是他不听,一定要守着祖先传下来的东西。
刘依姆说,在老人中风前,他还做了新的招牌,希望几个侄子看到老字号振兴的希望,能把这份手艺传下去,可惜,这些梦想因老人突然中风而湮灭。
做好资料保存 抢救老行当老技艺
从记者处得知刘依富老人瘫痪的消息后,昨日,鼓楼区文体局支部书记蒋允奎和唐副馆长一同赶到刘依富家中,给老人送去1000元慰问金。随后他们来到老人的作坊,对制作酱鸭的工具拍照录影。“这些酱缸都没用了,我都丢掉不少。”听到刘依姆这么说,唐副馆长提议,如果他们不想要这些工具,可以给鼓楼区非遗展示厅,他们将做永久保存。
蒋允奎书记说,目前绝大多数传承人的现状都不错,刘依富老人是个例,但这也提醒他们,在帮助传承人申报的同时,也要做好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的保存,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
延伸阅读 传说中的苏苏酱鸭
誉满福州的苏苏酱鸭,诞生于清咸丰年间(约1851年),其创始人刘克辉,别号苏苏,故名“苏苏酱鸭店”。
刘克辉谢世后,其子刘守和继承父业,此人面有麻点,排行老三,人称麻三, “苏苏酱鸭,故有 传男麻三”之说。麻三于1979年去世,由其子刘依富继承。刘依富自幼就跟随其父学艺,深得家传密法,再加多年研究实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出更为独特的苏苏酱鸭。
苏苏酱鸭能百年不衰,其肉香骨酥是最大特色,故深受大众喜欢。据说,前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海军将领萨镇冰、陈绍宽也常光顾。
去年,苏苏酱鸭制作技艺入列全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日,刘依富老人也入列全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