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

习俗之立夏

专题

在中国,人们习惯把每年5月5日或者6日,太阳到达经纬45°的时候定为立夏,并把这天当作一年夏天的开始。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春天转换为夏天。《礼记.月令》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随着青蛙聒噪的叫声,蚯蚓不时的从泥土里现身,还有乡间田埂中的野菜争相疯长,以及渐渐炎热的气候,人们可以慢慢的感觉到,夏天就这样到来了。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

    在中国,人们习惯把每年5月5日或者6日,太阳到达经纬45°的时候定为立夏,并把这天当作一年夏天的开始。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春天转换为夏天。《礼记.月令》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随着青蛙聒噪的叫声,蚯蚓不时的从泥土里现身,还有乡间田埂中的野菜争相疯长,以及渐渐炎热的气候,人们可以慢慢的感觉到,夏天就这样到来了。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

    立夏和春分冬至一样,在一季之初都有特定而适合的习俗。旧时,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无色豆拌在一起,做成“五彩饭”,而后改变为倭豆肉煮糯米饭。菜有苋菜黄鱼羹,称吃“立夏饭”。还有用红茶或胡桃壳煮蛋,称“立夏蛋”,相互馈送。立夏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叫住“称人”古诗有云:“立夏称人轻重数,称悬梁上笑喧闺。”立夏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我国南方,据说,这一天称了重,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

    立夏过后,便是炎炎夏天,人们在立夏吃一些食物,寄托着祈福保佑平安的愿望。如浙江人认为,在立夏吃“蛋柱”就意味支撑心,吃笋支撑腿,吃豌豆支持眼;湖南人在立夏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曰:“立夏羹”;而上海人立夏用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 人们吃了,谓可免“痊夏”;而我们福建人在立夏就是吃有名的“鼎边糊”和“光饼”了。

    鼎边糊又称锅边糊,用米浆唰锅边烧煮,配以虾米,虾油,葱菜,金针,黑木耳,蚬子和少量的蘑菇,蛏干等海鲜清汤熬制,口感及其的鲜美可口。凡是在福建福州生长或长期居住福州的人无不爱吃。他也是福州著名的风味小吃,成为福州地方的一种特色标志。长期旅居在海外的福州人,在异国他乡一旦听到“鼎边糊”三个字,就好像听到家乡的名称一样,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福州立夏煮鼎边糊盛行于明末清初。立夏时也是进入农忙旺季的开始。这一天煮鼎边糊,不光是一家人吃饱了好劳动,也要馈赠周边邻居,一起品尝美味。这就像涮鼎边一样,“一纹(涮)就熟”, 藉以联络感情。体现福州人"金厝边银乡里"的传统美德。从鼎边糊传说来看,"做夏"吃鼎边,意义更深一层。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处处受到当地人民拥戴与欢迎。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一路上打了好几个胜仗,决定在此地休息半天。南郊的老百姓早就将家里好吃的东西集中在一起,以便慰劳三军。料想不到,从长乐方向又闯出一股倭寇向福州南郊扑来。戚家军紧急集合准备迎战。乡亲们正在烧菜煮饭办酒席,准备庆功,但已无法开席了。不知是谁出了个主意,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等一股脑儿混煮成 高级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不消两个钟头,把倭寇全部消灭在海边。 "做夏"吃鼎边糊,缅怀民族英雄,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而“光饼”,也是福建的一个著名的特色小吃。它是用面粉加少许的食盐烘制而成。有的光饼表面上还会撒一些芝麻,让其味道烘烤出来更香。在福建闽东周宁,福安等地都将光饼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而福鼎,建瓯等地光饼里就有了多种的美味。著名的建瓯光饼,内含有肉类,葱,还有各种调料和蔬菜一起烘制而成,而福鼎则是将光饼剖两半,在中间夹杂了豆芽,韭菜,肉或者糟菜等食用。一般在吃光饼的同时会配合吃鼎边糊,但是有些地区则没有。

    立夏还有忌坐门槛之说。说是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立夏这一天,古也称春尽日,一般骚人墨客,惜春心事难免多情,春愁付诸诗词,邀朋聚饮,留下很多传世佳作。

    可以见到,其实立夏日的种种习俗大部分与痊夏预防有关。夏季炎热,有些人不能适应气候,吃不好,睡不好,一到暑季人就瘦下来,南方称此为痊夏,北方有“苦夏”或“枯夏”之说。所以不仅仅在立夏时分,而在整个夏天我们都需要注意好每日的饮食起居,做好防暑降温、养身养心的工作,让我们健康平稳的度过炎夏。

找美食,上78! 福州饱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