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

“催熟剂”超标可能危害健康

餐饮新闻

    外表红彤彤的西红柿,捏起来硬邦邦的;黄瓜碧绿带刺,“身板”笔直……这些外表诱人的蔬菜,在各地菜市场并不少见。

  记者连日来在多省调查发现,不少蔬菜在还没有成熟时被抹上“催熟剂”,提前上市,进入百姓餐桌。令人担忧的是,催熟剂是否可以随意使用,到底有没有害,有关部门竟给不出明确说法。

  近日,记者在合肥市芙蓉路菜市场随机采访了数位消费者,他们均反映,包括西红柿、黄瓜在内的多种蔬菜,虽然看起来成熟了,但吃起来味道却变了,不像是自然熟的。

  在安徽省最大的“菜篮子”——合肥周谷堆蔬菜批发市场,接受采访的多位菜贩子坦陈,为提前上市、增加收益,很多菜农在蔬菜未成熟时,使用一种叫“乙烯利”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来加速蔬菜成熟。

  “催熟剂”为何能大行其道?业内人士表示,使用催熟技术是蔬菜储存、运输等环节的客观需要,但不规范使用则是受许多利益的驱动。

  一些菜农说,“催熟蔬菜”可以早上市,多赚钱。来自上海的孙姓菜农介绍说,西红柿一般是越冬作物,使用催熟剂的目的就是提前上市,赢得价格优势。今年的市场行情比较好,西红柿的批发价卖到了1.8-2元/斤,相对于自然成熟的来说,催熟西红柿的价格平均要高0.8-1元/斤,按亩产3000斤计算,1亩地催熟西红柿能多赚3000元左右。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教授蔡建伟表示,在国家标准内合理使用“乙烯利”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可以的,但若超量、超标使用,导致蔬菜“催熟剂”含量超标,则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根据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的规定,“乙烯利”在番茄(西红柿)中的最大残留不能超过2mg/kg。而记者在基层采访中发现,菜农使用“催熟剂”用法用量难以监控。“这种‘催熟剂’用多少都是根据经验。一些基层农业部门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在“无公害蔬菜”的检测体系当中,没有“催熟剂”的相关检测指标,尚缺乏相应的检测标准和检测手段,因此无法判断植物激素的使用是否过量,这方面确实是盲点。

延伸阅读

找美食,上78! 福州饱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