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养生最当吃
【吃黄鳝】
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吃大蒜】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吃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端午品粽需当心
端午时节,气温高、湿度大、气压低,如果此时工作压力过大,人易烦躁忧郁,心悸胸闷。在端午时节,更不能忽视养生的重要性。吃粽子时建议同时搭配一份时令蔬果或清香茶水,或者餐后再来份水果,以过一个轻轻松松、肠胃无负担的端午。
餐餐以粽果腹当心“高油高脂”
传统节日端午即将来临,粽子又摆上了人们的餐桌。如今,粽子里加入的食材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肉、红枣,甚至海鲜,让原本一个普通的糯米粽子成了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粽子本身大多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缺乏纤维质,又含有过多的脂肪、盐、糖。食用此类粽子,对某些患者的病情有很大影响,尤其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如果过量食用,可能增加血液粘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端午节前后可别餐餐“以粽果腹”,忘记摄取其他种类的食物,因为粽子一般只能提供主食、肉类和油脂。吃粽子时,建议可搭配蔬菜、水果或茶水,帮助肠胃蠕动,避免因吃粽子引起肠胃道消化不良。此外,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早餐也切勿顿顿把粽子当
早饭。
潮湿闷热天应保持一颗“平常心”
端午时节天气较为烦闷,如果工作压力大,人体生理气血运行不顺,容易烦躁忧郁、心悸胸闷。情绪的变化,还会影响到脏腑功能,可能导致精神疾患,比如: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脾。夏季养生,宜使脾胃心肺之气调顺。
在潮湿闷热天,还应保持平和的心态。此时,有的人会出现明显的胸闷、气短、皮肤瘙痒、心情烦躁,对此应保持平和的心态,什么事都看得开一点。注意平时多锻炼,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保持适当体重,保证足够睡眠,均衡饮食。
在这种不太舒服的季节里,更要注意饮食的调节,增强抵抗力,降低发病可能性。在饮食上,应注意防暑降温,及时补充水分,但也不要为了追求冰凉清爽的感觉,过度依赖冷饮。很多人都喜欢喝的冰啤酒,但应注意适度,适可而止,更不能只图一时之爽。
除了食疗以及平和心态之外,还应同时加强运动。全身气血畅通,增强心肺功能,调理脾胃代谢。
居家注意受潮防霉 家中常备急救药
最近潮湿闷热,时而又雨水涟涟,气压低,易出汗,哪都感觉湿漉漉的。在这样的天气里,家里的衣服被褥很容易受潮发霉,因此要特别注意防霉。在这种天气,还容易滋生苍蝇、蚊子以及其他无名小虫,童涵春堂执业药师提醒,可以备点苍术白芷烟熏剂,在家中有效驱虫防虫。在傍晚时分,适度开窗交换空气也是十分必要的,新鲜空气的对流,能够极大减少细菌病毒滋生。另外家中还可常备一些藿香正气水、感冒退热颗粒、人丹、十滴水、风油精、清凉油等。对于有心脏病的人,还可备些麝香保心丸,以防万一。
★食粽人群此不宜
1、老人和儿童
粽子中含有许多糯米,黏性大,老人和儿童肠胃功能相对较弱,若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如果一定要吃,尽量选择小粽子,尤其是含有粗粮、薯类的粽子、不加油不加肉的粽子。吃时要细嚼慢咽,便于消化;
2、胃肠道疾病患者
这类人最好不要吃粽子。粽子的主料是糯米,不易消化,会在胃里停留很长时间,刺激胃酸分泌,容易导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旧病复发。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疾病的人若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过于油腻的粽子也会引起消化不良、胀气,使疾病加重;
3、糖尿病患者
对于糖尿病病人而言,红枣粽和甜粽子不宜多吃。粽子含糖量较高,如果粽子中加入红枣、豆沙,则含糖量更高。如果不加节制,可能损害胰岛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血糖不稳定的人也要少吃糯米食品。吃糯米比吃大米更易导致血糖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