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福州俗称“做年”。闽俗诸节最重要做年,节庆时间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初三止,有的延续到初九玉皇诞,甚至延续到元宵节。正月初一早餐吃太平面,线面加2个蛋,象征一年太平。初一至初三,整衣冠,向家中长辈亲友拜年,讲吉利话;路上逢人则互相拱手作贺。福州历史上是著名的商埠,旧时春节人与人相遇第一句贺年词便是“恭喜发财”,答语则是“齐发”。有〈竹枝词〉曰:“簇新衣服趋人前,礼数依然未变迁,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福州水上胥民过春节还有个独特的习俗,就是妇女结伴上岸、挨家串门,贺年讨米,以示吉祥。用福州话唱诗贺年“旧年过了又新年,生意兴隆赚大钱;恭喜发财平安过,送奴米蜾过门前”:又唱:“姑嫂双双贺新年,红红伞灯挂厅前;好米好蜾送奴去,金字牌匾企门前。”
元宵 正月十五是上元灯节,也称元宵。上元节相对于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而言。元宵节灯会在福州已有1270多年历史,相传是沿道教陈规,正月十五为道教天官大帝圣诞,民间以灯会庆贺。年画“天官赐福图”也是对天官大帝的信仰。另一种说法是正月十五为满月,“一年明月打头圆”,合家团圆,普天同庆。宋代福州元宵灯节沿旧例放假3天,城内主要官府衙门和诅大佛寺均张灯节结彩。东西衙外的同衢大道(今东街口至鼓楼前),比屋联檐挂大灯,谯门(今鼓楼前)驾设一座巍峨的“彩山”上有棚台,集优伶(演员)在台上演唱。清代福州自十一上灯至拗九节,时间长达20天,为全国所少有。城内南后街、南台中亭街的灯市十分热闹。以婚的青年妇女,娘家按例要为其送灯,谓之“添丁”。市郊农村的龙灯、打狮在灯节中都要入城献艺,南门兜、东街口、鼓楼前成为舞狮的表演场地。
拗九 农历正月二十九,是福州特有的“拗九节”。用糯米和红糖,再加上花生、桂圆、红枣、荸荠、红豆、胡桃、芝麻等配料煮成“拗九粥”举家当早餐。已嫁的女儿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祝愿平安过“九”关。这个风俗的起源来自“目连救母”传说,目连的母亲凶悍,得罪乡邻,死后被关在地狱挨饿。目连给母亲送饭,也被小鬼偷吃了,唯有一天送了一碗颜色拗黑的稀饭,小鬼怕脏不吃,目莲之母才能得食。这天正是正月二十九,这粥有叫“拗九粥”。
清明 祭祖扫墓是全国比较普遍 的民俗,而用菠菠果、光饼来祭祀祖先并互赠亲友,则是福州特有的风俗。菠菠果又名清明果,是用菠菠草的液汁渗入米粉桨,揉成果皮,用它来包裹枣泥或豆沙、萝卜丝、白果等制成。旧时,小康以上的家庭均备有雕刻精致的印模,印制菠菠果,上面还刻有氏族堂号。
端午 福州人称端午为五日节或五月节,家宴必在中午,称“端午”。餐席上必吃花生粽、雄黄酒、荷叶包、米粉肉,小孩要穿新衣、穿红肚兜、洗菖蒲汤。午餐后,家家户户带着小孩到江边湖畔看龙舟竞赛。福州的龙舟竞渡来源于“钓白龙”,与凭吊屈原有别。所谓的钓白龙,传说西汉时期闽越王余善率众反汉,事前在福州城南临江筑台钓白龙,争取百姓支持。当时余善让人用木头雕成白龙,浮在南台江上,让沿江各部落的健儿驾船夺取,谁夺到谁就胜利。后世发展为一年一度的龙舟竞赛,从五月初一到初五,参赛龙舟中不少是以龙头、白蛇、青蛙等作为舟首标志。
七夕 七月七日相传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期,闽俗多在庭院中设香案,青年妇女拜织女星,乞讨灵巧的双手,祈望能织出美丽的锦缎来。乞求时,以“七”做为“巧”的象征。陈列的瓜果七盘,茶盅七个,银针七根,绣花丝线七条,在月光下比赛“引七线,穿七针”,谁穿的准、穿的快,谁就能得到“巧”。七夕“分豆结缘”是福州特有的风俗,把煮熟的豆分给亲邻,成为 广泛性的街巷邻里和睦友好的活动。
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福州人称为“七月半”,原出佛教的礼俗“孟兰盆节”。“孟兰盆”是施舍给饿鬼食物的盛器,所以中元节又称“鬼节”。福州还有一个与中元节相关的风俗,就是做“半段”。各乡村都有固定时间轮流做“半段”,设宴款待亲友,把社交礼仪和祭祖活动结合起来。
中秋 又有“团圆节”之称。福州中秋节俗对“圆”的意义特别重视,请月用圆几,宴月用圆桌,点塔用灯笼,进香用香球,用的唤的都是圆的,圆满是福州人的理想。福州的中秋节,有互赠月饼的风俗。还有头一次做外祖父母的人,中秋节前照例要买一座泥塔(或陶塔)连同月饼、鲤鱼饼,以及泥人泥兽等送到女儿家给外作“喜食”,叫做送塔。福州南后街是塔市最集中的地方。排塔自农历八月十三开始,每家厅堂都搭梯层木架,最高一层陈列宝塔一座或三座,下排三宝如来、罗汉、观音、弥勒、金刚等佛教偶像,以及道教的八仙、寿星、东方朔等陈列品,两旁点缀着古董、玩物、“禾秧盆景”,为佳节增添热闹气氛。
重阳 九属阳数,九月九是两阳相重,故称重阳。一般认为,它来源于后汉桓景登高避祸的故事。福州重阳节的来历与此不同,据《三山志》载:福州九仙山(于山)是汉闽越王无诸重九登高的地方。无诸九月九日率领臣属登高观赏,饮菊花酒和插茱萸,有于山九日台遗迹可寻。福州在此节日都组织登山、赏菊、放风筝等活动,诗社还组织重阳诗会。福州话“糕”与“高”谐音,节日期间有一种特制的糕点,叫九重果,中夹七层糖色,城内各处都有卖,吃糕寓节节高和登高消灾之意。
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俗定这一天为冬节。冬至这日,福州人有搓丸之举。搓丸的仪式相当热闹活泼。在冬至前一天晚上,全家男女围坐在圆桌周围,边搓丸边唱歌。歌词寓添丁、增寿之意:“搓时痴痴搓,年年节节高;大人添福寿,伲仔岁数多;红红水党菊,排排兄弟哥”。搓出小粉丸,小粉丸煮熟,调糖吃;大粉丸煮熟后放在掺糖的豆粉中黏后吃,叫“吃时”。“搓丸”是团圆的意思。
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也叫过小年。福州民俗,要在这一天祭灶。传说,玉帝在每家每户都派一个灶神监督人间善恶。这个神正月初四上任,十二月二十四任满上天,祭灶就是给灶神饯行。福州风俗祭灶分两天举行,二十三夜“祭荤灶”,供品用鱼肉美酒。二十四夜“祭素灶”,只用水果、蔬菜和灶糖、灶饼以及甘蔗、荸荠之类甜食,意思是让灶神吃了这些甜美的食品后,可向玉帝说这家的好话。
除夕 又称晦日,是旧历年的最后一天。福州风俗,要蒸好白米饭贮在饭甑中,供于案前,谓之“供晦饭”或“供岁饭”,俗称“隔年饭”。除夕所备的隔年饭和菜肴,要全家人吃到正月初四为止。为了迎接新春,福州风俗早在十二月中旬就开始打扫卫生,俗称“筅堂”,亦叫“扫尘”,择吉日把住宅每个角落全部扫个干净。筅堂之后,天天都要保持房屋内外清洁,知道除夕吃过“大年饭”后,还要把最后的一批垃圾清除出门,叫做“扫晦气”。与此同时,要把水缸的水添满,谓之“添财”。福州风俗要在除夕张贴春联,和全国各地有不同之处在于春联之上留有一段白纸。此俗始于清初,相传是悼念定都福州建立隆武政权的明朝末皇帝朱聿键,他被俘殉难时值岁末。春节前,已出嫁的诸娘囡要回娘家“送年(礼)”。除夕之夜,合家团聚,共饮晚宴,谓之做岁。家中主要门户、箱笼、家具、贵重物品压上金银纸箔,象征来年发大财。给小孩“压岁钱”是过年长辈给未成年晚辈的见面礼(红包),“压岁”与“压谇”谐音,意在平平安安过一岁。这种压岁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结束。在福州守岁习俗也很普遍,守岁目的是“接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旧时守岁要守到五更黎明,而今一般只守到凌晨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