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产石化产品ABS而位居全球行业第一的台湾奇美公司董事长许文龙。奇美的规模虽然没有王永庆麾下的台塑庞大,但是它的生产力却是同行业的4倍。20世纪70年代,其产品曾以品质高、价格低而掀起石化业的一场革 命,以致连美国和日本的同行都畏之如虎──只要是许想要投资的地方,众多美日厂商无不退避三舍、取消计画。说来奇怪,许文龙管理企业的风格和观念竟然是道家的“无为而治”,也就是所谓的“不管理学”。
许文龙虽然挂着董事长的头衔,这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虚位,简直就像英女王一样。对於企业内大大小小的事情,许老板始终是全部授权,从不作任何书面指令,即使偶尔和主管们开开会,也只是聊聊天、谈谈家常而已。很多时候,他根本不知道他的图章放在哪里,更奇怪的是,他连一间专门的办公室也没有。因为没有办公室,他只好经常开车到处去钓鱼。有一次遇到下大雨,他想去公司看一看。员工看到他时,竟然很惊讶地问他:“董事长,没有事你来干什麽?”他想了想:“对呀!没有事来干什麽?”於是,他很快一溜烟地开车离去了。
这个例子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作为老板,既然你用了某个人,就应当充分相信他,放手给予他做事的自主性。诚然,像许老板这样不闻不问,未免太过极端,不过,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这一套做法还是大有可取之处的呢。
用信任打造“无为而治”
最理想的管理就是一种“无为而治”状态,也就是不管理。因为人人学会了自我管理,克尽职守,那些所谓的管理制度,条条框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管理要实现这样一种理想状态,前提就 是管理者对下属或员工做到充分信任。在《没有人完全信任老板,怎麽办?》一文中,巴托洛梅教授指出,培养信任和坦诚的因素,至少应该包括六个方面,即“沟通”、“支持”、“尊重”、“公平”、“可预见性”和“胜任工作”。这 笔者认为,建立信任,培育信任要从五个方面下功夫:
加强文化的融合。只有员工发自内心认同了企业的文化,才会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就象一艘航行在茫茫大海的船只,如果水手们都是各自向着自已的方向,那麽能够风雨同舟吗?要加强员工对不同文化的融合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的理解,就必须根据客观环境与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建立起企业强有力的独特文化及理念,使员工达成对企业文化的共识,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只有这样,信任才有了坚实的平台。
自由交换意见。安排正式或非正式会议作为员工之间相互交流的途径,当员工之间的了解加深後,他们就能放松自已,并对在组织中工作感到自在──这有助於培养忠诚和凝聚力,要试着让员工了解专案中有关他们责任的所有状况,数位,日程以及记录,但同时也必须牢记在某些特定时刻,还是不得不保持机密。一般情况下,人们在组织中能比其单独工作时想出更多的主意,要鼓励公开讨论新主意,并保证所有的建议都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召开一个新意见讨论会时,可以要求出席者准备2──3个意见与同事讨论,记录所有意见并给予评估,对於无法采纳的意见,应当很得体的予以处理,并给出充分的理由进行解释,鼓励并提醒员工在组织中发挥其专业技能,并经常就与专案相关的意见展开公开讨论。
感情疏通。人是有感情的,组织成员工之间有情感关系,如果双方感情好,任何事情都好办,感情不和,就会造成阻力,因此,应重视心理情感的协调,善於运用感情疏通拉近员工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起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彼此把对方都视作“一家人”,相互依存,同舟共济,荣辱与共,肝胆相照,如真诚地肯定和赞扬人,会使人感到自身的价值,遇到了知音,得到了温暖,再如热情地关怀人,将真诚的感情注入人的心灵中,就能唤起被关怀者同样诚挚的爱。既有情感的信任,也有制度的信任。专门研究信任的人认为,情感的信任是低端的,高端是根据契约的关系形成的信任。人和人之间毕竟是有感情的,无论是制度框架下还是其他形式下的信任,离不开感情这个因素。但是必须尽最大程度把情感与制度分开来,从而推动整个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注重结果。工作结果是衡量成败的惟一标准。就如同进行越野比赛,只要把起点、终点和比赛路径确定下来,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去拼。至於谁快谁慢,为什麽快,为什麽慢,自然会看得清清楚楚。比如,美国有不少高科技公司采取弹性工作时间:不规定员工上午干什麽,下午干什麽,对於特定的任务,只是给定一个完成期限,具体的过程就由员工自己来安排,最终以结果来衡量工作业绩。公司给予员工足够的空间,员工则回报公司极大的努力,形成一种良性回圈。由此可见,把实现结果的过程交给部下,又用过程的结果来衡量部下,实在是一种很有效的管理方法。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注重管理行为的结果而不是监控行为,让管理进入一个自我控制的管理状态。为了进入这种状态,管理者应该管好“头”和“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