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方小吃,因其浓重的本土性和强烈的民族性,以及对于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出现了多个因时、因典、因地又与民俗习惯结合的小吃品 种。比如各个传统节日,便有许多应时且必备的小吃。尽管这些小吃平常日子也是有卖有吃的,但在节日的餐桌上,若少了它们,便会觉得缺失了些什么,而有了 它们,方觉这个节日过得完满。此时,重心已不在“吃”,而在于一种情感、一种气氛,也可说是一种传统的延续。如福州人过农历新年即春节,红、白年糕就必吃必备。
中国的许多地方,过春节都必做糯米粉加红、白糖蒸出的年糕吃,寄意“年年高升”,图个吉利。福州的年糕也承载着这样的心愿,做年糕、吃年糕的情趣,可能也大致相似。从前福州的农家,还有城里的平民百姓,一般在春节前半个月就要张罗做年糕了。母亲是做年糕的当然主角,孩子们则做最热情的助手和观众。从磨米浆开始,母亲推石磨,孩子们则在一旁帮着往磨眼里加米添水。米浆磨好装进布袋去水成粉,倒进木盆,母亲加糖揉粉,孩子们则在一旁帮着把木盆按牢。一直到入夜时把揉匀的米粉送进蒸笼,孩子们仍然眼巴巴地望着冒气的蒸笼,守着灶台不肯离去,那种抓耳搔腮急不可待想吃年糕的模 样,活脱脱地是一幅“童趣图”。此时,母亲只好劝慰孩子们快去睡觉,等明早醒来就有年糕可吃了。此情此景。还有迎春的氛围和家庭的温馨,无论城乡今天都可能少见了,但那甜蜜美好的回忆,那对春节的浓情,却叫人久久难忘。
除了红、白年糕,福州还有芋 、肉丸两种节令小吃过春节必不可少。虽说原料也都属平常之物,但配料独特,便很有些“另类”了。像芋 ,原料为大米和芋头,但大米必用早籼,芋头必用白芋。大米加小茴香磨浆掺上芋头丝,再加鱼露、盐巴倒进笼中蒸熟,放冷后再切成三角形块状,置入热油锅中炸成金黄色,入口则酥,香嫩软兼具。
肉丸外形并非是“丸”,而是直径寸半的“半丸”,也不知福州人为什么要给它起一个“丸”的名字。做肉丸除了用白芋头丝、薯粉和红糖,还要加肥猪肉丁、酱油和盐巴。再掺水揉成团状,放入笼中蒸熟。出笼时则变成半圆的咖啡色团,活像一块巧克力饼。那味道也怪怪的,除了甜,还有咸,除了肉味,还有酱味。
红、白年糕,加上芋 、肉丸,是福州人春节必备的著名小吃,故而被誉为“迎春四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