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汉族人过农历新年的春节是隆重而热烈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福州人过年有一整套完整而复杂的习俗,处处洋溢着农耕文化的气息。过年的内容无所不包,物质上的衣、食、用、礼;精神上的迎新、祝福、祭祀拜祖、祈求和期盼等等,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方方面面。
福州人过年一般从腊月十六拉开序幕。这天晚上工商界老板备好酒菜,款待辛苦一年的伙计,向他们敬酒,付清工资,不续用的工友,也在这天辞退。
一年一度的大扫除,一般在腊月廿日左右进行,早年福州住房多是木结构或土木结构,大扫除是全方位的,从上到下、从里至外,清洗尘灰污物,修补破损部位。家中所有铜器皿均用瓦灰擦洗净亮,清除废弃杂物,添置必要用具物品,大门口贴上新春联,显现万象更新满堂生辉的景象。
腊月廿四日是祭灶节。传说这一天,玉皇大帝派出代表进驻各户人家,俗称灶公灶母,他们的任务一是保佑平安、二是监视该家庭是否行善或作恶。祭灶日这天的灶公灶母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各户人家一年来善恶表现。因此人们十分重视,对灶神爷十分恭敬,不敢有丝毫地怠慢,不仅以丰厚酒菜上供,而且家中大人还要虔诚地在灶王爷神像前叨念几句,比如说,“灶公上天讲好话、灶母下地保佑侬。”等祈求吉利的话。此时,将贴了一年的象征灶王爷神位的像纸撕下烧掉,以示灶王已经上天了。
到了新年正月初四,灶王爷回来了,各家要搞接神仪式,在厨房贴上新的灶王爷神像,欢迎它重返老家,同时摆上供品,希望新的一年带来吉祥。民间有人风趣地的说,上天之路到底要走几天?回答是走大路来回是十天,小路来回九天。这是因为腊月廿四日灶王爷上天至正月初四灶王爷返回驻家刚好十天,如果腊月遇到月小,只有廿九日,就少了一天,来回是九天。幽默话中巧妙地解释逗乐小孩。
祭灶前后福州南后衔和中亭街灯市已经十分红火,千姿百态、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花灯挂满街道两侧形成灯的海洋,市民们从四面八方涌向灯市,男女老幼顿足观赏,选购自己喜欢的花灯。外婆给外孙、外孙女送灯和花面罩是福州人一个重要习俗。福州的灯艺,据史记载始于汉代,到了宋代,就被列为京都灯市之上品,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含竹编、剪纸、色彩、造型、装饰等艺术为一体。祭灶的供品主要是年糖年饼(也俗称灶糖灶饼)和干货食品,如桂元、核桃、柿丸、红枣、板栗、甘蔗等。
福州人特别喜欢红色,认为红色代表吉利,因此在供品上一般都贴上一小张红纸。整个过年活动离不了桔子,福州郊区过去盛产福桔,它的外皮是鲜红色,在福桔成熟的季节,树梢挂满像小红灯笼似的红桔子,十分亮丽。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有一部“闽江桔子红”的电影。
福州一般家庭过年都会备足桔子,以示“福”“吉”。客人来了首先端上桔子和瓜子,大人们对来拜年的小孩除了送压岁钱外,还会加给两个桔子。供品中也少不了摆上红桔。
那时小孩过年最高兴的莫过于玩花灯、收存压岁钱、吃年糖年饼、穿新购衣服、燃烟火、放鞭炮、观舞龙舞狮、看元霄踩街等,加之孩子们还有许多原始的玩耍游戏,乐不可支。
祭灶过后,各家各户要准备过年食品。最重要的是蒸年糕和其它粮食制品,此外,还要购买足够的鱼、肉、菜。大约在腊月廿七、八日,举行祭天上供仪式。最隆重的是除夕夜的祭祖、年夜饭,人人翘首以待的一年一度阖家团圆饭,将过年仪式推向最高潮。
年夜饭必须有整头鱼,象征有头有尾,年年有余。还要有完整的螃蟹,象征十全十美。还要备好一桶饭,留到过年后食用,表示家中富足,一年到头都有饭吃。过年时,福州人最忌讳的是家中人发现某些不愉快,不祥和的事情。比如失手打破瓷器、玻璃、餐具等等,每当这样的事情发生。大人就会用烧纸钱的方式,在当事人身体周边绕一圈,以示消除晦气。
小孩不懂事讲了不吉利的话,比如说失火、失窃、病、死等等,大人立即制止并训斥,有的还用粗手纸擦小孩的嘴巴,表示小孩讲的不是人话,目的是不要给家庭带来倒霉事。
年夜饭是漫长、热烈、欢乐、祝福的。长者给孩子发压岁钱。有的家庭还会用木块堆砌成塔,引火燃烧并洒上盐巴,发出啪啪声响,象征驱赶骚扰家庭的大小鬼和邪晦之气。有人彻夜不眠,迎接新年来到,称为“守岁”。一家人尽享天伦之乐。
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四,福州市住在闽江一带船上的水上人家(称之为疍民)上岸来向市民讨要年糕或粮制品,一般是女船民上门唱自编的贺年词,内容多是恭喜、平安、发财等祝福的话。她们来意不是乞讨,而是讨个吉利。居民对每个来者会热情接待表示欢迎,好客图个热闹,双方气氛十分友好,此乃福州人过年习俗中又一个看点。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亦称上元灯节,史载“天下上元灯节之盛,无逾闽中”。说明福州过元宵节热闹非凡。从正月初一到元宵节这段时间,多种多样的民间文艺活动蓬勃展开,万民沉浸在狂欢愉悦之中。福州人过年从腊月十六日开始到元宵节结束,整整一个月时间。
自古以来几家欢乐几家愁的贫富差别现象,总是存在。以上所述,是中等经济水平家庭过年的情景。
贫穷的人过年则是艰难地苦度年关。他们首先面临还债,当时的风俗是除夕前清理债权债务,欠钱还钱乃人之常情。如果到时未还,债主将逼债上门,无力偿还者,只好外出躲债。旧社会,福州穷人除夕躲债点一是看戏、二是泡温泉,等到新年钟响,回家就过了讨债关。因为一般债主在新年期间不会再上门追债。旧社会为数众多的人、特别是广大农村温饱难求的贫苦农民,他们的过年如同进入“鬼门关”。饥寒交迫、贫病相加而又无依无靠者只得流浪街头乞讨求生,隆冬腊月,这些饥民往往在万家灯火的鞭炮声中,倒在路边屋檐下再也站立不起。当时,虽有少数行善者施食救济助困,在为数众多的饥民大军面前,杯水车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