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

过桥米线与爱情

美食杂谈

    关于过桥米线,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清朝时期,滇南蒙自县城外有一湖心小岛,一秀才为求安静在此攻读诗书,一日三顿都由妻子从桥那边送来,可是路途遥远,每次食物过桥后到达岛上就已变凉。丈夫吃不上一顿热饭,妻子满心歉疚与焦虑。这天妻子做的是米线,为了方便携带,鸡汤与煮熟的米线是分开放的,到了岛上,米线倒进鸡汤里,热乎乎香喷喷的,味道分外的好。原来鸡汤上一层厚厚的油阻止了热量的丧失。从此妻子每天依法炮制,秀才吃上了热乎乎的饭菜,读书效果奇佳,终于考上了状元。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贤惠的妻子,就把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米线叫“过桥米线”。

    这个故事有着中国传统道德故事的一切元素:勤奋的秀才,甘愿孤独,一心求取功名;贤惠的妻子,不怕麻烦,尽力照顾丈夫吃喝。最后功成名就,夫贵妻荣,皆大欢喜。古老的农业社会,深厚的爱情往往在日常饮食中体现出来,就像这过桥米线,外层的油只是温热,下面却是170℃的鸡汤。现代的爱情更像随炒随热的板栗,外面呼呼地冒热气,里面还是凉的。

    可是这有什么关系?板栗与过桥米线相比,更容易加工,更方便携带,更适合随意抛掷,本来就更适合我们的时代。何况,没有爱情,过桥米线还是有的。在这个一切消费都已连锁的世纪,过桥米线全国到处都是。有没有云南蒙自那碗过桥米线正宗,这已不在我们考虑的范围之中。毕竟,过桥米线温吞之下的热力,只有家人之间才能体会到。而且,过桥米线的汤汤水水,只会破坏恋爱中人的情调,年轻人更喜欢一起去吃哈根达斯,“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因为哈根达斯不需要细心地长期保温,而需要速战速决、以免融化,正与过桥米线相反啊。

延伸阅读

找美食,上78! 福州饱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