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

“阿焕鸭面”错杂谈

老饕侃吃

  一提起阿焕鸭面,半个福州城的人虽没见过“阿焕”却都听过“阿焕”的大名。尤其是那班曾和“阿焕”眸过面的老人,一说到阿焕鸭面,脸上的每条皱纹都舒展开来,散发着满足的光芒。那模样就好像正叼着牙签,刚从面馆里踱出来似的。他们“叭叽”着嘴,飞溅着唾沫星子……我听到的最多一句话是:“那时鸭子不吃饲料,那汤简直就是参汤”。

  我查了资料:清朝一个戏剧理论家叫李芝翁的说,诸禽尚雌而鸭独尚雄。诸禽贵幼而鸭独贵长。故养生家有言:烂蒸老雄鸭,功效比参蓍(音事。黄芪)这么看来,阿焕的鸭面不仅仅是美食,而且还是药膳。阿焕鸭面对我也只是如雷贯耳。那时我正值总角之年,兄弟也多,父母既无闲暇亦无闲钱,吾闻其香气,只能“过屠门而大嚼”亦。大院里的张伯伯,说起阿焕鸭面几乎是眉飞色舞,八十多岁的人了,居然像小孩那样,脸上充满对“阿焕”的向往:“孩子呀!你没见过那汤,色泽淡雅亮丽,汤汁醇厚似奶,鸭肉酥烂,入口即化。那面条就是阿焕独家密制的切面,脆韧筋道。那辰光,我是每天泡完‘六一’泉汤池,就到阿焕那里吃一碗。今年八月我就要过米寿呐。”老人顿了一顿,拍了拍胳膊,故作深情状:“阿焕鸭面打的底呀”!这种既能给口舌带来愉悦,又能给身体带来健康的小吃,难怪让人惦记一辈子。难怪老人一提起它便喋喋不休……

  在我残存的记忆中,阿焕面馆门前是小桥流水,榕树敝阴下,几张洗得发白的桌子在门前一字摆开……这家开于1887年的面馆于60年代初寿终正寝,其原因不属拙文探讨范畴。我行文探讨的是,为什么区区一碗鸭面,材料极为平常,却会让人惦记一辈子?这里我们撇开大环境的原因,讲讲阿焕的个人魅力。据说此君每天只宰杀四只鸭子,起三更,熬鸭汤,分作200碗,(每碗面的量,如果给张飞吃,连汤带面条总共两口)卖完即打烊。有一次国民党福建省主席朱绍良屈尊前往品尝,面已告罄。不管随从如何“动之以情”阿焕还是婉言谢绝。四只鸭子200碗面保质保量保经济。不象现如今某些小食店,为了牟利,恨不得黄土当面粉,白水作清汤。牟一时的钱,砸永久的牌子。阿焕做生意凭良心,不欺暗室,不媚权贵,不骗童叟。只要到他店里做客,不分妇孺老幼;商贾高官,一律赠送一块排骨,一碟鸭肠。再看看今天的店家,真可谓无商不奸。那些在大门口挂着“百年老店“牌子的店家,究竟有几家传承了古道热肠;童叟无欺的经营传统?挂牌的目的是为了更多地捞钱。难怪我们身边的小吃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福州流传至今的面条是拌面,其面条本应该是福州特有的切面。如今已被沙县的“生面”所替代。正宗的福州拌面所用的拌料:酱油;猪油;麻油酱;老酒;白醋;棉白糖;葱花;味精;紫皮蒜。现在已简化到不能简化为止。我记得北京有:炸酱面;首都百姓家家传承,并发扬光大。兰州拉面;居然占领了全中国大大小小的村镇。无锡的鸡丝伊府面都已做成方便面全世界旅行去了。还有杭州的刀鱼汁面,虾爆鳝面,青菜扁尖面,片儿川面,闷肉面,顶汤黄鱼面,以及四川的笋子牛肉面,担担面,上海的炒面两面黄。都是香飘几十年的老牌。1887年的“阿焕”居然成了墓碑。阿焕的后人你在哪里?

  一气之下,我给自己作了一碗“老贪鸭面”原料如下:半边鸭(四元);油面(三元)。半边鸭洗净控干水,一调羹醋,两调羹老酒,少许糖,并打趴一小块生姜。涂其身,腌制入味。一斤鸭加大概三斤水,大火烧至大开,除去浮沫。改小火(以汤不溢出为界)。熬三小时,若发现水少,得加滚水。关火后夹出鸭肉晾凉,撇去汤面的油,切几片西红柿扔进汤里。另锅烧白水捞面,开后,面入鸭汤,此时才能加盐,加鸡精。鸭块切片与蒜蓉;生抽拌一拌码在面上,撒葱花或香菜沫,即大功告成,儿子吃完面说:“爸,你去开个面馆,我辞掉伟大的人民教师,给你当伙计。”我的手臂不由地颤抖了一下,面汤如雨撒在裤管上。我豁然明了阿焕面馆关闭的内在原因……其子孙一定都在各处高就,阿焕呀!你躺在坟墓中眼睛一定闭的很紧很紧……而福州的广大食客其眼睛却瞪得老大,老大……
阿焕鸭面留给我们的只有恋想!

找美食,上78! 福州饱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