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生日那天,大伟同学做了很美味的炸酱面给我。
说起这炸酱面,应该算是老北京的平民吃食,但受欢迎度可几乎遍布全华北地区呢。炸酱面好做——关键材料不外乎酱、肉和面条这三样;好吃——点点葱花,两瓣白蒜,切半根黄瓜丝码儿就能算全部配菜,吃起来荤素结合,咸淡自洽,滋味绵长。吃完了面,再顺道喝一碗浓浓乎乎热热腾腾的面汤,是为“原汤化原食”,怎么不是一顿便宜舒畅的家常好饭!
当然,正宗的老北京炸酱面做起来还是蛮讲究的。酱要用干黄酱,加水调匀。猪肉要选肥瘦三七比例的,分切成丁。炸酱时锅里油要厚,先煸肥肉,再下瘦肉,葱姜提味,大火旺炒。待肉变色,葱姜爆香,便倒入调稀的黄酱。先用急火快速加温至沸,再以温火慢熬慢咕嘟,边咕嘟边搅,直到酱面儿发泡,炸酱变稠变厚才得,这过程大约要十分钟左右。
酱炸完这只算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最关键的是配面的凉菜码儿,根据四季时蔬的不同灵活搭配,据说那会吃的人家可以全年不带重样儿的。一般说来,菜码里少不了的总有嫩黄瓜、绿豆芽和小水葱,此外香椿芽、水萝卜、青豆、黄豆、酱豆干、芹菜末、豆角丝也随地域、季节常见,更讲究的还可炒木耳、蕃茄加鸡蛋当额外的酱卤,总之七碟八晚红红绿绿能摊一大桌子,倒是白生生的面条显得仿佛像个陪客似的,给这万紫千红当了素净的陪衬。
不过,哪怕面码再丰富,真正的主角也还得是面条。炸酱面以长圆形的手擀面最为适宜,尤其夏天过凉水吃凉面,手擀面那弹牙的劲头最佳。吃时面入海碗,加两大勺喷香的炸酱,再铺一圈五颜六色的面码儿,放两滴小磨香油,嗜辣的再加两勺芥末油,拌匀调顺,那叫一个丰富多彩!2002年夏天我在北京的老式餐馆吃这样的炸酱面,长条木桌木凳,配菜有芥末墩、肉皮冻、炸咯吱、五彩花生米,听着跑堂小二在古香古色的店门口大声吆喝“客官您来了”,那京味儿足得,真让人一辈子都忘不了!
旅人在外,好吃易做的炸酱面算是我们常做的一样家常菜。前阵子家里百废待兴,用不惯矜贵的电磁炉,厨房里煎炒烹炸的中国菜作业几乎绝迹;后来狠狠心买了一只陶瓷贴面的不粘好锅,我们的人间烟火这才续接起来。而有了好锅,就忍不住要好好熬上他一锅炸酱,拌面拌饭两相宜。大伟同学的炸酱面虽说没有老北京炸酱面那么讲究(他用甜面酱代替黄酱,肉馅代替肉丁),但其配料繁复做工精细也绝对值得一夸。炒酱的原料除了猪肉,还有酱豆干、炒鸡蛋、黄瓜丁和火腿丁,香得人要掉眉毛。除了炸酱,还有西红柿炒蛋为卤。面码儿虽然简单了点,只有黄瓜丝一样,但他配油泼麻辣豆芽,爽口而提味。面是现成的拉面,圆润又劲道。总之这看上去简简单单的一碗炸酱面,要好吃,也绝少不了花心思、放感情。
那一天,我吃了面,喝了汤,吹了蜡烛,甜点是栗子奶油蛋糕。想一想,这一路颠簸四处游荡的人生总归还是美味的,哪怕只有一碗炸酱面(而且还不只一碗炸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