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纵然铁打的汉子,敢饿上几顿,恐怕这块“铁”也快要被折磨成“废铜烂铁”了。因此,孔老先生就常教育我们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焉”,高瞻远瞩般的将“吃”放在了第一位,强调了“吃”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强身之路”这个基本原则,由此,可知“吃”是基础,“吃”是根本,剩下所有的一切莫不是紧密的团结在“吃”的周围。
“吃”在俺看来,又分为“雅吃”和“俗吃”。“雅吃”究竟是怎么回事,俺这一俗人也搞不清楚。可“俗吃”的样子在很多小说情节中都有描述,不外乎,就是大块儿吃肉,大碗喝酒。俺本来也是有成长为一有仙风道骨、能梅妻鹤子之高雅人物的志气,一门心思打算吃饭时也玩儿上一把什么“雅吃”。可怎奈何,那个不争气的嘴也如李逵哥哥一样,常常会出现“这些日子没沾一点荤腥,嘴里都淡出个鸟来了”的情况。“肉瘾”一犯,那还顾得上雅与不雅,解决吃肉问题才是头等大事。“豆腐是我的命,见肉不要命”,这一伟大而又正确的理论不知道是谁首先创造出来的,不过,它在俺的无数次吃饭实践中,证明确确实实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小时候,看电影,每当看到敌人严刑拷打我革命同志,使出什么老虎凳、辣椒水的招术,我革命同志仍然宁死不屈的情景时,心里偶尔会涌起一个“罪恶”的念头,“如果,端碗红烧肉放到他们面前,馋上一馋他们,会怎么样呢?”读书时,读到“饿死不受嗟来之食”,心中又开始“肮脏”般的琢磨,要是“嗟来之肉”会不会“受”呢?罢了罢了,就俺这点出息,雅看样子是雅不起来了,俺还是老老实实的作个“食肉动物”吧。
说起吃肉,有几个古人还是要好好交代一番的。子曰,“闻韶乐,三月而不知肉味”。“韶乐”是什么东西,俺不知道,孔子一“闻”竟然能“三月而不知肉味”,简直让人难以置信。以俺这阴暗心理揣摩,“韶乐”一准不是豆腐蔬菜什么素食,许是某一特香的肉类加工品,否则,孔子怎么会竟然闻上一下味道就敢“三月而不知肉味”?不过,话说回来,真要是换上俺去一“闻”韶乐,哪怕这个“韶乐”再香,香的俺忍不住去咬上一口,可俺还真没有人家孔子那种能“三月不知肉味”的毅力呢,“一天不知肉味”倒或许能坚持住。就冲这点,圣人就是圣人,比凡人就是有超人之处。比起孔圣人,孟子倒是有意思的多。在吃肉问题上他谆谆教导我们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明确的表明了这个亚圣的态度,您如果打算痛痛快快的吃上一顿肉,那么您最好的办法就是别进厨房,要不,一旦出现“不忍食其肉”的情况,后果可不堪设想。郑板桥对孔孟吃肉之道没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居然“愚蠢”的提出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荒谬论点”。最初,不清楚,板桥老先生喜欢在屋子周围种竹子到底是什么原因,瞎琢磨后才明白,敢情板桥老先生特爱吃竹笋,于是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屋子周围的菜园子一律种上竹子。可俺的困惑又产生了,爱吃竹笋就爱吃吧,干吗要“食无肉”呢?清炒竹笋有什么劲儿,竹笋烧肉多好。唉!真替郑老先生遗憾。
生长在中国这个国度真是幸福,连肉的吃法都有无穷多种,什么霉菜扣肉、蒜泥白肉、炖肉、烤肉、水煮肉、粉蒸肉、熏肉、腊肉、酱肉、叉烧等等等等。可要论起老少皆宜、妇孺都爱,领导能与百姓同乐,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都好的当推红烧肉。俺想,如果能像“最受欢迎歌手”评选那样,在全国搞一个“最受欢迎之肉”的评选,然后,也披红戴花,发放奖金、证书,风光无限一下。那么荣获“最受欢迎之肉”大奖的,俺坚信一定是那个踏踏实实、默默无闻的最大限度解决人民群众肚子里油水问题的红烧肉同志,霉菜扣肉等等这些选手也绝对不会感觉评委会在暗箱操作而气愤的干出类似“歌手摔话筒”的事情。因为,大家都知道红烧肉的当选是众望所归,是民心所向。有个作家将红烧肉推举为国肉,并揭示出红烧肉在肉的各种吃法中独具民族性、重要性、全局性、历史性、经典性的特点。这个观点俺非常赞同,毕竟那油而不腻,香甜隽永的感觉让俺难以忘怀,时时刻刻梦回萦绕挥之不去。“火到东坡腻若脂,啖时举箸烂方知”。酱红油亮、酥香浓郁,这那儿是一道菜呀,简直是一个艺术品。看上去晶莹透亮,咬一口满嘴流油,吃下肚通体舒畅,那种感觉简直是妙不可言、不可名状。一句流传甚广的手机短信息很能说明问题,“啊!你的皮肤如此富有光泽,你散发的香味如此难以抗拒,让我狠狠咬你一口吧,我亲爱的--红烧肉。”将红烧肉与女朋友等量齐观,甚至更胜一筹,确实有点道理。
提起红烧肉,我们自然不能忘记那位将吃红烧肉事业推向高峰的人--苏东坡。正是由于他的努力,红烧肉才得以从基层走向了上层,从老百姓的菜锅走上了文人墨客的餐桌。其实,那个源远流长、名响大江南北的东坡肉说穿了也就是红烧肉。考究红烧肉的历史,确实难以说清楚它产生于何时、何地,不过,由于东坡先生孜孜不倦的努力,从他那时起,红烧肉就正式的走上了历史的舞台。“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从这首苏东坡的《食猪肉》诗,不难看出苏老先生不仅是“每日早来打一碗”般的“好吃”,而且,还深谙红烧肉“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的烹饪之道,这一切真的值得我等这些好吃红烧肉而懒做或不会做的“好吃懒做”之徒学习。我们清楚的看到,苏老先生在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写诗赋词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了物质文明建设--吃红烧肉,他那时候就用他的行为告诉了我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道理,这种远见卓识着实令人钦佩和敬仰。我猜测,苏老先生用他那生花妙笔挥就出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等豪放过人之诗词,或许就是在大快朵颐过一顿红烧肉之后,才思如泉涌,产生了创作灵感,一挥而就成的。大文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习惯,李白能够“斗酒诗百篇”,东坡干吗不能“吃肉诗百篇”呢?
红烧肉贯穿着我们的历史,红烧肉也陪伴着我们从一个胜利走向了另一个胜利。“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的时候,有个伟人用他那宏亮的声音说到,“来碗红烧肉补补脑子”,然后他老人家运用那滋补出的才智,指点江山、运筹帷幄。“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终于“改革开放富起来”了,红烧肉这才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摆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拥有了充分的群众基础,老百姓“放下碗骂娘”之前,谁都明白首先得“端起碗吃肉”。革命的传统代代传,“既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近新世纪”之后,我深信,全国人民一定会紧密的团结在“领路人”的周围,同心同德,在“高举旗帜,开创未来”之余,顺便会把“吃红烧肉”这项伟大事业进行到底,在新的历史时期,将红烧肉赋以新的历史内涵!肉好吃,红烧肉更好吃。
有诗为证:“蔬菜诚可贵,豆腐营养高。若有红烧肉,两者皆可抛”
[ 78美食网专稿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