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客?美食家?文人?学者?搜遍枯肠也找不出一个恰当的词来为张新民定义。食客不见得知其所以然,美食家不一定能够亲自下厨烧出一桌好菜,文人常抒怀而少考究,学者最难得是行文深入浅出。于是,只好生造一词以形容:美食学家。
• 味道来源于生活 •
到汕头的第一天,跟着张老师去菜场买菜为晚上的家宴做准备。看他在琳琅满目的海鲜中熟练的挑选,看商贩按照他的要求下刀、割肉、洗鱼、切片,看着他站在人声鼎沸的菜场中气定神闲的样子,眼前突然出现幻象,觉得自己是根本就是在陪一位五星级的厨师长选料备货,家宴所相关的一切早已了然于胸。
他说他自己自幼与美食结缘:小时候在惠来乡下便是自己做饭,2003年开始一边写“守望潮汕”专栏一边研究潮汕的民俗和美食,在自己家中包揽了做菜的全部工作,另有若干有同好的“酒肉”朋友,不仅可把酒言欢更可共同追求美味……。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使得张新民对食材的了解和运用自有心得:苦刺(三叶刺五加),多刺味苦叶子老且柴,原本无人识得去吃,他却将清明前的苦刺只掐出顶尖上的一点嫩叶,席至尾声之时用上汤灼了上桌,一人一小碗连汤分食,清苦回甘正好解腻,然后,又可以就着咸乌鱼蛋肉饼消灭掉一大碗米饭了。——此法一出,原本无人问津的苦刺身价暴涨。
所以说,味道来源于生活,美食就是家常菜。
• 像做论文一样写美食文章 •
因为读了两遍张新民的新作《潮汕味道》尚不过瘾,想再读读他的第一套书《潮菜天下》,未曾想到居然遍寻不获。虽然网络上各种评价极高,却连二手的都买不着,在这个美食书籍多如繁星的时代,简直不可思议。
终于蒙张老师赠得一套,刚开封就被一位食客朋友抢去,看的入迷不肯还给我。这个人专研近二十年茶道,讲收藏级别的普洱如数家珍,可以轻易品出同一品牌不同产地的水质差别,肯为一条刚出水的江刀打三千公里飞的,但美食文章却通常不肯去看——因为读不下去。的确,味道纯属个人体验,想要影响另一个人,尤其是另一个在此领域同样深有体会的人本属不易,更何况仅仅是通过文字?《潮汕味道》、《潮菜天下》能有此魅力,原因何在?
“写每一篇文章的时候,我都当做是在写论文;但是要比论文写得有趣才可以。别人写过的我不写,我自己写过的也不再写。”自认为得益于做记者的经历,张新民说自己写作的视角要宽阔一些。“做论文一样”意味着大量的文献查找和考证,“比论文写得有趣”则要求作者必须有良好的文学基础和切实的生活体验,也许正是由于有这样的深入研究和深厚的生活体验,我们才可以在文章中听他娓娓道来一首民谣与一种物产以及一道几乎消失的美食之间的关系(《潮菜天下》上册132页,鱿鱼来焖糯米饭),而正是这样一段又一段的文字,让读者读得如痴如醉不忍释卷。
每段文章读来皆有滋味,洛阳纸贵顺理成章,“美食学家”绝非虚名。
• 美食学家的义工生活 •
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各地飞来汕头找张新民的人不少于五拨,常常是这一拨还没有离开,那一拨就已经落地在打电话咨询了。
清晨出发,带着扛着长枪短炮的大队人马驱车前往狮头鹅的养殖基地;中午前返来,带着另外一队到汕头来觅食的吃喝团伙去一个做卤鹅的小铺子,吃一顿刚刚卤好出锅还冒着热气的滑嫩的卤鹅饭;下午去菜场买菜准备晚上的家宴,有时深夜还要赶个排档场…... 他把自己定义为“美食向导”,带着南来北往的朋友四处觅食,可如果再看看他为汕头美食学会、汕头市潮菜研究会、为潮汕美食文化的推广所操办的一系列的事,似乎早就超出了向导的职责范围,更像一名心怀奉献的“义工”了。
他说,潮汕地区的物产不见得有多么的特别,只不过是因为配料和烹调的方法不同而形成了该地域的特色。他想做的,是在世界饮食体系中考察潮汕美食,以潮汕地区为例研究与美食相关的基本的东西,前面这十来年,基本已经解决了历史与文化的问题,接下来要做的,是要形成有代表性的潮州菜菜谱——这菜谱,不是简单的收集罗列,而是对古往今来各种做法的梳理和现代演绎。
现代性、中国式、世界性,是这位美食学家对这本潮州菜谱的期许。